过去的二个月,身体上忙碌,思想上也经历了痛苦的折磨。这种痛苦在于对成长太慢的焦虑和反省,对环境的不满,对他人要求的苛刻。当人一旦沉浸在负性情绪里时,很容易变得不理性不清醒。抱怨的言行增多,时常会外归因,连我这种自栩理智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种不良情绪对现状的不满,从北京回来后就开始悄悄蔓延,总想打破现状。对自己不满意,对环境不满意,对别人也看不顺眼。直到有一天开始直接怼领导,怼领导的下场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对方可能会对你产生更大的隔阂,同事异样的眼光,某些资源的失去,危机感不断增强。看上去似乎都是不好的结果,在我内心却隐隐有种爽快感。生活终于不是一潭死水了,终于泛起了一点点水花。
每个人都在追求稳定,可有真正的稳定吗?在一个早已经人员结构固化的环境里,人们往往想的不是成长了进步了吗?而是费尽心机如何去维护领导的面子和尊严,如何投其所好,让对方更喜欢自己。这样喂养出来的自我,一旦被置换到外面的世界,几乎没有抗压能力,很容易会垮掉。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不太喜欢太乖的小孩,做人是要有一点反骨的。这点反骨,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点不屈从。不是别人说你是怎样,你就怎样,别人认为你是那样,你就是那样了,再没有别的可能性。人活着,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希望,而是你认同了别人对你的定义和看法,你只能这么活。
我们每天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是这些东西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如果注意观察,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有意或无意在抹杀人斗志和好奇心的人。这些人总会口无遮拦地随意评价别人,“你怎么能做到喔。”“你不行的。”“你考不上的。”“你不如xxx。”那种总是活在别人认同和评价里的人,会渐渐相信了他人的话,如果这个他人还是你重视的人,你以为的权威的人。
人是怎样渐渐被环境或他人影响到,以为自己真的不行了,只能这样了。所以,脱离那些温水煮青蛙的环境,离开那些时常向你散发负性毒素的人,向优秀的圈子或环境靠拢。
同样一件事情,选择的叙事不同,结局也会不一样,这取决于我们是主动还是被动。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环境和他人的指责情绪,几乎快要淹没了我。觉得自己成长太慢,然后怪环境,别人都不怎么学习影响我也不积极;怪别人,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志向和理想。
直到有一天清晨,实在太厌倦这个状态,忽然就意识到,环境和别人有什么错?错的是我自己。归根结底,还不是不够努力和勤奋。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一个伪工作者,伪努力者?我需要的踏实的进步在哪里?每天到底读了多少页书?在生活中践行了什么行动?为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是在一味地抱怨现实,一味地把责任归因给外部世界。我自己呢?在做什么?这种对灵魂的拷问让人清醒了。
原来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我应该做的是好好书写自己的故事。我要什么?如何去争取?如何去得到?当我勇敢地去撰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做自己生活的编剧时,我发现,我的动力来了。别人暂时不懂你,重要吗?这个环境里的人如何过,重要吗?那是别人的人生故事,和你有什么毛线关系。
作为一名长期写作者,它要求我必须具备对生活深度的观察力。作为一名咨询师,需要具备时时跳脱出生活之外的第三只眼。既要热烈地融入生活本身,是生活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又要和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成为思考者和观察者。这样的多元思维多元视角,注定了没办法对问题等闲视之,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而你,是想做自己故事的主角,还是配角?想做一个主动者,还是被动者?是主动与这个世界互动还是孤立于这个世界?是一直探索还是停滞不前,认为这样就够了?请多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吧,也许答案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