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分为二误导认知
所谓一分为二,就是人们喜欢把事物分成两个种类,这两个分类相互独立又相互矛盾,举例说就是,非黑既白,非好既坏。
这世界不能简单的分为富人和穷人,那应该怎么样划分呢?罗斯林在演讲中,采用了4级分类法,并且强调每级之间是平滑过渡的,每一级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向上进阶,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降低等级类别。
简单说具体分类法是这样的:
第一类,每天要靠烧火做饭的人,需要打井水喝,没有交通工具;
第二类,能够用上电灯的人,有交通工具自行车,家里有冰箱;
第三类,能够用上洗衣机的人,家里有自来水管,能买得起摩托车;
第四类,能够用上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人,有入户的冷热水,家里有小汽车。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非好即坏,而是经过相互包容,相互交流可以顺畅达到另一种让自己愉快,让他人愉快的状态。同时要注意,与人交流不卑不亢,用心工作,才能换得他人的尊重,也获取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
二、负面思维影响洞悉事实
负面思维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呢?
负面思维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自然情绪,虽然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要积极乐观,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些负面消息随时随地会传入我们的耳朵,造成我们对世界充满“悲观性”的认知。例如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暖,温度持续增加,海平面不断上升,未来人类的居住面积会少人很多;非洲等落后地区,战者、疾病、饥饿、儿童死亡率等问题依然严重;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等等一系列问题。
无论在我们的认知里,还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展示给我们的世界,似乎大多数都是爆炸性地、频繁性地出现恶性事件。然而,事实上,你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隔着无数个马里亚纳海沟。
世界上不是没有好事情发生,而是我们更关注这些坏事情,那些以缓慢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方式发生的好消息,相比一个突发的坏事情往往不是非常具备新闻价值,但正是这些不易被人关注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成就了人类的奇迹,世界也在变得越来越好。
怎么做才能让自己避免负面情绪带来的误区洞悉事实?
当人们长时间拥有一种负面世界观时,我们可以应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来指导我们的生活,通过这些数据往往能够让人认清事实,从而更加正面的思考问题。
人们经常会喜欢把焦点放在负面的问题上进行分析,得出一大堆不能成功的理由。但是如果从正面看待问题,并且认真分析,就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桌子上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糟糕,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
还有个故事讲,一个老妇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鞋,下雨天她为小儿子发愁,晴天她为大儿子发愁,一年到头始终愁眉苦脸。于是有人指点她应该晴天为小儿子高兴,雨天为大儿子开心,后来她心态发生了转变,变得十分乐观,生活也快乐起来。
而这些就是正面思维和负面思维的影响,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它们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两种效果。同一件事,用正面思维使人自信乐观,拥有解决问题的高效率,负面思维则恰恰相反。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注意到事物坏的一方面?仔细想想啊,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对过去错误的记忆;小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老一辈的人说,他们年轻时的物价多么低,生活多么简单,人际关系多么淳朴,同时他们也会强调现在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美好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很多人民生活并不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才解决了困扰我国两千年的温饱问题,慢慢走上了小康生活。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有的地方还建立了智能化城区,实现全面人工智能化,让高科技为我们服务,充分解放人工,生活更为舒适,与以前的贫苦生活相比,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只是,人类会选择美好的记忆保留下来,忘却了那些并不美好的事物。
第二个方面,媒体和社会活动家总是选择性地报道负面新闻。相对而言,战争、自然灾害、政治错误、疾病、裁员、恐怖袭击等等负面消息,会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如果记者去报道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之类的新闻,无疑并不能引起民众关注,影响传播度、阅读量,所以他们选择报道了负面消息。
而且,很多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潜移默化才会有质的提升,而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是很难引起轰动、登上头条。就算是一年的犯罪率下降1%,那也需要十几年才会有质的改变,所以并不会引起人们关注,也就不会被报道了。而当报道的负面消息足够多,就让我们产生了悲观的心态。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总是觉得,只要有坏的事情发生,就不应该认为世界是在变好;当我们知道的负面消息足够多,就无法冷静地做出理性判断。像我们看到报道极度贫困人口,就会认为世界上极度贫困的人依然很多,然后出现错误的判断,这让人们不相信世界是在向更好改变。
既然我们知道了负面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该如何控制负面思维的本能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觉得负面消息太多,我们的负面思维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那就看更多的正面新闻来对冲负面新闻的影响。其实,这样只会导致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虽然会让事情看上去更好一些,但这不是长久的解决方式。
就像有的家长怕孩子不好好学习,被获取的负面消息占了主导,总是很焦虑,于是成天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多么用功,写作业多么快,考试成绩多么好,你怎么这么不用功,这么慢,太让人操心了。家长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差距,看到前进的目标。然而,往往越是这样,孩子越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越不愿意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甚至会产生叛逆心理,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坚决不执行。
这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要想让孩子产生自觉学习的心态,真正的解决方式是让他自己说服自己,自己学会去避免负面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从以下两步来实施。
首先,保留两种思维方式,在看到负面消息的同时,也要能够看到事情有可能同时是好的,能够理解事情可以是不好的,但同时也在变得更好。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
也就说,我们在克服负面影响时,需要向世人告知正面和负面两个影响,然后让公众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
就像,我们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可以足不出户实现购物、缴费等交易,可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进行社交娱乐。像信息传输上,可以实现实时发布、接收通讯指令等,增进了人际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远程监控家庭安全、公司环境,远程控制家用电器,这无疑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但是,网络也存在很多危险。尤其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学习,甚至诱发犯罪。《广州日报》曾经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游戏竟然杀害了自己的表姐。还有人,因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化生活,回到现实中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了“网络疏离症”,对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同时,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学生,连续盯着电脑看四五小时,不仅使得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如果坐姿不佳还会影响脊椎发育。
如今网络成为了生活必备的工具,如何正确使用工具,是让自己成为网络的主人,还是被网络驾驭自己,这是需要自我选择的,而作为家长需要做的是,让他们了解到网络的益处和害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互联网,不要沉迷网络,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次,我们还要对坏消息有思想准备,媒体喜欢报道负面新闻来吸引注意力,如果我们提前对这些负面消息有准备,知道不是没有好消息,而是好消息不是好新闻,或者是在积少成多,又或者是在循序渐进的进步中的一个低谷而已。这样,我们就能坦然面对坏消息,也就不会让自己突然觉得恐慌了。
三、 恐惧本能引发焦虑
讲完了负面思维对我们认知世界的影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思维认知影响:恐惧本能。
当现实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和平安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铺天盖地的关于各种危险的报道。比如媒体经常宣传的“中年危机”“时代正在抛弃你”“这些东西不能吃”等等,这些危言耸听的报道,诱发了人们的恐惧本能,激发了焦虑。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与其它痛苦状态,像紧张、疼痛、悲哀不同,因为焦虑具有一种特殊的意识性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焦虑的这种意识性质,现在还说不清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能是人的内脏器官,处于某种兴奋状态时,所呈现的一种特殊性质。
无论如何,人在焦虑时都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主观中将焦虑,与痛苦、抑郁、悲哀和紧张等体验区分开来,后面这些体验都是由于饥饿、干渴和其它各种生理需要产生的。从来没有无意识的焦虑,就如同没有无意识的疼痛一样。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焦虑的情绪,不能体验到焦虑是根本不存在的。
焦虑与恐惧具有相同的意义,也就是同一个概念,弗洛伊德用焦虑而不是恐惧,是因为恐惧这个词常常使人想到的是,害怕外部世界的某些东西。一个人既可能恐惧自己内心中的危险,也可能恐惧外部世界的危险。
恐惧和危险又是两个不同概念。可怕的事情给了我们一种危险的感觉,但是真正危险的事情会威胁我们的生命。过度关注可怕的而不是危险的事情,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错误的方向。恐惧这是一种本能,如果不能恰当处理恐惧的情绪,就会使我们的判断出现失误。
大量数据表明,恐惧对我们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很小的,真正危害我们的是在恐惧时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和处理不当时对我们造成的精神压迫。克服恐惧情绪的恰当方法是去计算真实的风险。
对于恐惧,又可以分为外在恐惧和内在恐惧两个部分。
外在恐惧是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知觉,这些危险指可能对人产生伤害的外界状态。
比如说:近年重大空难频发,媒体对出行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又有了新的争论,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内容大致是以全球民用航空的运输量、主要事故罹难人数和中国铁路的相应数据对比,得出了飞机并不是最安全的结论。
可是,把中国铁路的数据跟全球的民航数据相比并不妥当,毕竟大部分的火车旅行相对飞机来说路程短,直接按运营次数与死亡率相比,铁路发生事故的概率自然相当低
但是,大部分民航的运营量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管理水平普遍较高,事故率很低。而铁路客运的运营量主要以中等收入国家为主,特别是印度的铁路周转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之多,死亡率相当高。在那里,民航相对于铁路的死亡率低。所以,到底是民航安全,还是铁路安全,这跟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直到现在关于飞机安全还是火车安全的说法仍然众口难辩,假如有人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查阅相关数据的统计情况,通过实际的计算来得到想要的正确结论,而不是道听途说,被外在恐惧左右,做出鲁莽的判断。
而内在恐惧则表现在对自我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产生的原因大多是自我意识到了来自良心的危险。
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遭到百事可乐公司强有力的挑战,为了扭转不利的竞争局面,可口可乐公司把重任交给了塞吉诺•扎曼。扎曼更换可口可乐的旧模式,标以“新可口可乐”,并对其大肆宣传。在新的营销策略中,扎曼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顾客口味的不可变性,将老可口可乐的酸味变成甜味,这就违背了顾客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结果,新可口可乐成为继美国著名的艾德塞汽车失利以来,最具灾难性的新产品,以至新产品上市79天后,“老可口可乐”就不得不重返柜台支撑局面,被称为“古典可乐”。
扎曼的失败对他在公司的地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久后饱受攻击的他黯然离职。离开可口可乐公司以后,他和另一个合伙人开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在亚特兰大一间被他戏称之为“扎曼市场”的地下室里,他操纵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和一部传真机,重新开始创业。
失败并没有打败他,没有让他失去信心,他的信条是:“打破常规,敢于冒险”。在一次又一次克服了可能失败的内在恐惧后,扎曼为微软公司、米勒•布鲁因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客户,成功地策划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战略。最后,甚至连可口可乐也来向他咨询,请他回来整顿公司工作,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克服自身恐惧后,冷静对风险进行解读和计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