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资料分析明朝典型服饰形制特点。
壹、明朝男子典型服饰
(1)巾
明代有四方平定巾、汉巾、晋巾、诸葛巾、纯阳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纱帽巾、华阳巾、凌云巾、和靖巾、方山巾、程巾、四开巾、勇巾等。
四方平定巾:一般为士人所戴,又称“方巾”、“头巾”。最初形制是四方平直,后明太祖以手按之,成一“民”字形。
万字巾:其形状上阔下窄,形状如万字,明代以前多用于庶民, 明初规定为教坊司官吏之服,后广泛用于武艺教头。
儒巾:以黑绉纱为表,漆藤丝或麻布为里,仿幞头制,设垂带, 一般为儒生所戴。
(2)帽
明朝帽式较多,有春秋罗帽、绉纱帽、冬毡帽、诛丝帽。明初的帽都为平顶,如截筒。到正德年间,帽顶开始稍稍收缩,如桃尖状。典型的帽式有:
堂帽:由唐巾演变而来。唐巾用软绢纱制成,用带在巾后系缚,垂于两旁。 明朝改用硬盔铁线作展角,为有职之人列于朝堂上所戴。
圆帽:像笠,但较小,用乌纱,里面加以漆。
中官帽:用纱裹成,后列三山,后增方带两条垂于后,为内使所戴。无官职的人带此帽,需在顶后垂方纱一幅,以区别。
席帽:最早由羌人所戴,用羊皮制成,成为“毡帽”。后改以席为骨,故名席帽。
小帽:帽有六瓣、八瓣之分,作平形或圆形,用线合缝,下有檐。即后代的“瓜皮帽”,又名“六合一统”帽。
蒲葵帽:此帽产于广东琼州,以蒲葵制成,竹子为胎,再用银纸作衬。
草帽:刺毛盛行与广东琼州,以麦草制成,以白绸机头为帽绳。不论士庶,均可带此帽,不过草的粗细可区分贵贱。
(3)衣裳
明代服饰制度规定,无论官员,还是庶民百姓,乃至妇女,衣裳都有定制,不能僭越。中期以后,衣裳形制有了许多新的名色。分别有曳撒、程子衣、道袍等。据抄没的严嵩家产清单,男女衣裳的名色有衣、袍、圆领、褶子、袄、 裙。典型的衣裳有直身、襕衫、裤褶、四袴衫、罩甲、背子。
直身:与道袍相似,或称“直掇”。宋史已有此类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就是指此。
襕衫:明代生员襕衫,采用玉色布绢制成,宽袖皂缘。明洪武二十四年起, 生员襕衫外用青边,即从领至衿,均为青色,圆领,青色。
罩甲:有两种。一种为对襟,一般军民步卒不准服用,只允许骑马者穿服; 一种则非对襟,为外逃,创自明武宗,士大夫穿服,其制比甲稍长,比披袄稍短。
裤褶:有短袖或缺袖之分,类似于腰线袄。上截有横折,而下截作竖折, 类曳撒,但修短,属于戎服一类,与北朝时期的裤褶名同实异。
四袴衫:一种在士人襕衫制式上稍作变动之服,为庶民服用。其制为开骻, 即为四袴。
贰、明朝女子典型服饰
明代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女子三从四德,上至皇后嫔妃,下到平民百姓,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现象。后妃的服饰种类较皇帝少很多,比往朝代也都少。
明初,崇尚节俭,对士庶女子的服饰有统一的规定,比如洪武三年制: 士庶之妻,首饰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穿浅色团衫,用纻丝 、绫罗、绸绢。洪武五年又规定,民间妇女礼服只能用紫色粗绸子,不得用金绣,袍衫只用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
(2)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 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2)褙子
待字闺中的女子服饰,也有统一规定。洪武五年制,女子尚未出嫁,作三小髻,金钗珠头巾,穿窄袖褙子。如果是婢女,则高顶髻,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的婢女,双髻,长袖短衣,长裙。
这里的褙子与宋朝的褙子基本相同,只是袖身窄小。另外还有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又叫做“背心”。
(3)百衲衣
明代后期,奢侈之风盛行,即使是家无担石之储的庶民百姓,也要可以打扮,装饰门面。社会上常出现一些奇异之服。水田衣就是一种特有的女装款式。即是用各色碎布拼接起来的服装,俗称“水田衣”。袈裟的别名。因用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故名。也叫百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