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过一位老师的访谈。他说,听话的是好学生,但不是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往往不听话。一位老师说这样的话,是颇有几分觉悟和风度的。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要求听话”的环境里。小时候,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上学了,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参加工作,老板喜欢听话的员工;人到青年,房贷和婚育的压力背负着,不得不听话;等到中年,人已变得十分圆润,或许事业有所成功,反过来要求别人听话,同时在上级面前变得更加听话;后来到老退休了,也许才是最不听话的阶段,奈何这时走路都不稳当,只空留一身“人情世故”的本领。
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不听话的人”在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当然中国是少一些!因为我们受“中庸”文化的影响,着重突出一个“儒”字,时刻表现出“太极”的作风来,所以我们在“陪领导打乒乓球的艺术”、“饭局喝酒时杯子的高低”、“座次与C位”等“道学方面”研究得比较突出。就是不知道这些东西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时,作用到底大不大?幸亏百年前洋人的几声大炮,惊醒了迷糊的“中庸”,让它知道,中庸只能是“中”庸;现在国外的种种技术封锁,彻底让“中庸”明白了:实力才是硬道理。
科学史上那些重要成果,几乎全由个人独立创造,后来成为暂时的标准。文科上,通常来说更是没有什么标准可言,既然没有标准,背书的作用有多大?背完还得写卷面上,老师再批一个分数。以历史学科举例,如果一名历史老师,他个人有志愿成为一名文化自觉者,他就应该找出历史书中那些地方不合乎常情,不合乎逻辑,也不合乎人性,而不是成为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人,难道学生们不识字?但话又说回来,什么条件和环境才允许他这样做呢!所以我以为恰好的做法是,文科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考试归考试,知识归知识,思想归思想;只以教材和老师的讲解作为考试的标准,而不作为知识的标准。文科的本质就是“自由与争鸣”,一名文科老师如被学生反驳,他应该感到庆幸,如有必要,他可以故意讲不合理的观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辨欲。只是现实中,有这样觉悟的老师太少了,生怕学生驳了他的面子。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都不断有人反对,您不就是一名老师吗,还能代表真理不成?听话,最不该成为教育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