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教育就像一幅眼睛,你没戴眼镜前和你戴上眼镜后,你所处的世界都是一样的,但你戴上眼镜之后,可以看见更真实,更清楚的世界。其中的关键是镜片,就如同知识一般,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世界。
心理学上有个ABC情感模型,A指的是我们经历的事,B指的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C指的是我们根据对事情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你认为C是直接由A来的吗?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的情绪是直接由经历过的事情引起的吗?
其实不是的,C是从B引起的。
我举个例子。
小时候,学校经常考试,我是个要强的人,每次都想着要考第一,考第二时,都觉得不开心。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并列考了第二名,距离第一名差一分。我的心情很失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以后可能做不了第一了。而我的同学没有伤心,他认为他已经努力了,只差一分就可以做第一了,证明自己过去学习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很有信心以后做得更好。
同样的成绩给我们两个人带来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我们对成绩的观念和认知不同造成的。其实,A已经成为事实,很难改变,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观念B是可以改变的,B能够直接影响到C。通过改变B,我们就能够改善自己的人生。
那我们怎么才能改变B呢?
这就要时常反省自己,觉察自己的观念,升级认知了。所谓一念一世界就是这个道理。归根结底,这就是心理学的妙处,知识的力量。
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善我们的人生,现在我们再看一下数学中的简单二分法,通过这个工具,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世界呢?
时代加速前进着,我们每天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常常不知道如何选择,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也常常陷入了一种困境,做了很多事情,竟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对了,即便做得慢一点,我们也在一点点创造价值,而选择错了,那就走在错误的路上了,做得越快,犯的错误也越大了。
那么,我们就用二分法将生活中的事情简单分类。
第一个维度,事情有趣或无趣;另一个维度,事情有用或无用。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四种情况:
第一类是有趣又有用的事情,这种事情非常少,但人人都想做,最后的价值并不高;
第二类是有趣但无用的事情,像玩手机,打游戏等,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在做,但几乎没有价值;
第三类是无趣但有用的事情,像写作,跑步,学英语等,这种事情只有一些人在做,产生的价值比较高;
第四类是无趣又无用的事情,像抽烟,酗酒等,这种事情没有价值,但一些人很经常在做。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不做第四类的事情,尽量少做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事情,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三类无趣但有用的事情上,因为只有有用的事情才能提升我们的价值,最后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们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开始。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戴上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而知识一如那双镜片,它让我们看得更清,看得更准。
愿你热爱学习,热爱知识,认识自己,认清世界,过上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