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倾听思维时,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我再观察这种思维,然后一个新的意识层面就产生了,那就是更深的自我。思维的力量很快就消散了,不会对他继续进行认同,这种不由自主以及强迫性的思维终结就开始了。——《当下的力量》
冥想进阶对许多人来说很重要。
大多数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部现象来确认自己的进步。例如,我们发现自己可以走路走得更远、更快或坚持更长时间。
但冥想的情况则不同:我们不能将长时间坐着与有意义的进步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有时我们或许坐了很久,但思绪仍是涣散的,起伏不定并且毫无平静可言。
正是因为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判断冥想的进步程度和方式正确度,一些人成了受害者。他们认为冥想会带来超乎寻常的结果——如果进行得顺利,会获得神奇的精神体验,比如幻觉、光和颜色。
但真实的情况却很简单:随着冥想的进步,你只会获得稳定和静谧的感受。冥想不需要超乎寻常的现象。
一,冥想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
对于冥想的预备而言,保持平静与和谐是非常宝贵的。
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在大脑的有意识层面还是无意识层面,冥想者都是一个内在的探险者和观察者。他们研究意念在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的反应和过程。
冥想者探索内在,提升自己的内在智慧用以抵抗外部世界。冥想能帮助我们理解意念的所有功能:记忆、专注、情绪、推理、直觉。练习者会开始懂得如何协调、平衡和提高这些能力,并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冥想让我们超越日常状态的意念,达到意识的最高境界。
当你开始感受到冥想给身体、意念甚至整个人的性情都带来益处时,你很可能会对这一体系的高阶练习产生兴趣。如果你诚挚并且认真地练习,肯定能觉察到许多渐进的变化。不要因为不耐烦、懒惰就放弃冥想,只要持续练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共勉。
有些人可能会在冥想过程中出现生理反应,比如疼痛、抽搐,或其他症状。不要误以为这是深层次意识的体验,相反它们通常代表着身体、心理或情绪上出现了紧张。无论有什么不寻常的体验,我们都鼓励顺其自然,将注意力放在特定的字符上,循序渐进地步入自己深深的内在本性之中。
当冥想变得更加深入,还会有某些体验让你分心。观察那些干扰意念的事情,一般而言,愉悦、幸福的感觉基本不会带来问题,而负面的情绪和欲望则会占据你的注意力,让大脑不断进行思考。
这时,你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各种念头和对它们的觉察,造成了你内在的平静或混乱。你会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哪些体验有助于冥想,哪些又会给冥想带来困扰。这开启了觉察和心理发展的新领域。你会把这些经验运用到生活中:不再总是给意识添加不快,或是白白浪费精力。
1,了解并解决阻力问题
要想到达深度冥想的境界,你就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行为。
在进行冥想练习的过程中,的确会有阻力存在。你必须克服一层又一层的阻力,才能一步步地接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你是不是觉得冥想像是一份工作?嗯,没错,它就是一份工作,是一份享有最高位置的自我工作—进行有意识的个人发展。通过学习如何进行冥想,你就能开启一条有力的康复之旅,它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都不一样。——美国克利亚瑜伽大师 托宾·布莱克《只要会呼吸,就能做冥想》
除了定期练习之外,最有助于提升冥想效果的做法就是将冥想看成是一种慢慢展开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你可以扩大自己的意识范围,慢慢离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趋向于以精神为中心的意识。这是一个温和而缓慢的进程,你要有耐心,并且相信它。
在冥想的同时,你可以闭上双眼,让注意力远离身外的世界,朝向你生命的内部—你的思想,你最为核心的自我。这是一种在安静的环境下、在你内心深处进行的活动,是和真实的自己进行的交流。
在这个神圣的过程中,你脱离了原本的性格和肉体,开始治疗内心深处的创伤,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成长。
从这个方面来说,冥想之旅是我们所有人能够进行的最为神圣的旅行。它是一次康复之旅,一次自我回归的平静之旅。
通过与核心的自我进行交流,我们同时也与深不可测的能量来源取得了联系——这是在每次心跳、每次呼吸以及存在于每个宇宙中的原子后面的一种创造性的能量。
2,要冥想多久
好心的冥想指导者通常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建议学生花过多的时间进行冥想。这个错误已经存在很久了,它反映了典型的美国式认知错误—越大越好,越多越有价值,超额就是成功。
太长时间的冥想对于多数的初学者来说只会增加疲惫感,结果反而增加了他们冥想的阻力。
其实冥想根本就不需要太多时间。任何人都可以闭上眼睛,花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但这并不是冥想;相反,哪怕只是一瞬间的集中注意力,就足以让你与内心深处的自我相连。
你离你的核心自我并不遥远,它是你的一部分—实际上,它才是你的真实存在,其他一切都只是临时的,就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朵。
说来说去,每次需要冥想多久你才能和你的核心自我相连呢?答案是:不必太久,冥想真正需要的是纯粹的渴望与免于争斗的自由。
在进行冥想的过程中,要铭记一点:冥想的质量远比冥想的时间和数量要重要得多。
如果你想花更多的时间来做冥想练习,不建议你一次持续过长时间,而是可以增加每一天的冥想次数。
如果你计划每日冥想三十分钟,我觉得你不必一次三十分钟,而是分成三次十分钟—早晨一次、下午一次、傍晚一次,或者两次十五分钟。
当然了,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坐多久都没问题的人来说,一次三十分钟也是可以的,甚至一次六十分钟也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刚开始进行冥想练习的学生来说,一次五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已经足够了。
3,将一些基本的技巧放在心里。
对学习冥想最为有助的一种态度就是“非偏见的态度”,即不要去评判你建立在日常基础之上的行为,不管当时它看起来是好还是坏。
冥想是一种扩张,但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意识会经历扩张与收缩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你会感觉到冥想意识加深,然后又变窄。
这个过程是很自然的,整个的方向总是慢慢拓宽的。有倒退的感觉只是暂时的,而且这种感觉很重要,进步与倒退的交替出现会产生一种月圆月亏的效应,它能从根本上提供一种对比—和核心自我达成一致与和核心自我失去联络的对比。
这样你就会了解到哪个方向会带给你平静感,哪个方向会让你不舒服,然后你就会产生进一步深化冥想练习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冥想之旅很快就会停滞不前。
因此,不要评判。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你每日的练习中,让冥想之旅自然而然地在面前铺开。
另外一种有益的态度就是:在开始冥想练习之前,往自己心里装满深深的崇敬感。
不要只是“扑通”一声坐下,就开始练习,你应该在坐下之前稍微停顿一下,提醒自己将要做的事情很重要。
你要试着超越自己的肉体,超越所有的意象与思想,甚至超越整个世界,直接到达自己的内心深处。
你马上就要去寻找存在于你肉体中心、将你与生命源头相连的生命火花之源,你将去寻找这种意识体验,去触摸你的核心自我,哪怕只是一瞬间,也充满无法描述的力量。
这种力量很强大,一旦你切实感觉到了,你的整个生命就会转向崭新的方向—朝向平静,朝向真正的力量,朝向最深层次的康复。
二,什么又是正念?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
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产生于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博士、马萨诸塞州医学院的荣誉医学博士卡巴金为麻州大学医学院开设减压诊所,并设计了“正念减压疗法”,协助病人以正念禅修处理压力、疼痛和疾病。
1995年,麻州大学再邀请卡巴金博士设立“正念医疗健康中心”。其练习的内容是禅定等正念训练,具体方法为:
- 首先需要做的是被试为自己选择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声音,或者单词,或者一个短语,或者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运动感觉;
- 在选择完注意的对象之后,需要做的是舒服地坐着,闭上眼睛,进行一个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不超过一分钟);
- 然后,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注意对象。当被试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想法、感受或者感情从而使被试的注意力出现转移,也不要紧,只需要随时回到原来的注意力上就可以。无论头脑中出现什么想法,都不用担心,只需要将注意力简单地返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不用害怕,不用后悔,也不用任何评判。
- 在像这样训练10-15分钟之后,静静地休息1-2分钟,然后再从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动。
美国作家唐纳德.阿尔特曼在《正念的革命》序言里表示:正念正是通过重组愚钝的、被删改的、被封锁的及被抑制的想法和习惯,来重新唤醒快乐的你。
而神经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在他编写的《大脑的情绪生活》中花大篇幅介绍了禅修的脑机制。理查德·戴维森对禅修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新经验时,以往用于自动反应的神经联结被暂时阻断了,而新的大脑突触联结得以产生和加强。正念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对心灵的习惯重新进行了训练,在大脑中开辟了一些新的神经通路。”
他讲授书法“道”和“念”的含义。他说,“道”是一条通往觉悟的崎岖山路,而“念”是把心安驻在此刻。它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是完全回归现实,不受幻想和无知的影响。
他说正念的要义,是让一切自然地展开。其实它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以一种更乐于接纳的态度充分体会和融入生活中任何时候的经历。
正念所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专注、接纳、信任和耐心,是体验生命本身的富足和美好。这种简单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复杂和功利的时代的稀缺品。
正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我们自我超越时支持我们。《领导力新范式》一书中,将自我超越定义为:“一种在存在的自我层级上保持内部稳定的个人能力。”
当我们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太场和情绪场处于内部均衡状态),并且学会如何在我们的存在框架下独立存活(不依赖他人,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自尊需求)的时候,就实现了自我超越。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人或者任何情况能使你不安。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使我们不安。无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哪种情绪,它都受我们的外体心智的本能或内我心智的信念所驱使。
每一阵不耐烦、失望、愤怒或狂怒的情绪发作,都源于自我,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下意识地发作。我们所经历的情况、进行的动作以及他人的言语,都只不过是导火索,致使我们将未消解的情绪伤疤中的恶意投射入这个世界,或者任由我们的怒气滋生,变得日益乖僻,与他人隔绝。
如果你不想如此行事,你需要掌控你自己对外界的反应,让你为自己的每一个情绪、感受和想法负责。为了保持正念,你需要有意地觉察自己,而不是隐隐约约习惯性地觉察自己。例如,知道我们在吃东西,并不等于我们在吃的时候念念分明。
在《领导力新范式》中,为如何管理或掌控你的个人显意识或潜意识中的恐惧,有一个八步解决方案。当我们可以消解情绪后,第二步就是引入自证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进入自己的灵魂意识,来开始正念的过程。下一章将分享情绪与上述提到的八步解决方案。
三,冥想和正念是与灵魂联系的方式
事实上,正念与冥想十分类似,它们都能使你在心智中找到觉知中心。冥想需要你适应放松体态,然后进入大脑活动的θ状态,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正念。
在觉知中心,你可以观察到你的内我心智产生的思想和感受,就像看走马灯一般。
你可以在不给予它们能量的情况下看着它们来去。如果你给予了它们能量,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离开了正念,被卷入一股持续不断的思想洪流。
当你意识到这点发生时,请将你的觉知拉回来,以继续旁观你的思想。你只需要足够冷静,进入到觉知的中心,然后将其从内我心智转移到灵魂心智。
如果你正处于情绪化的反应中,那么你将无法练习正念,因为你的精神场将会忙于处理你的负面思想。你必须等待,直到冷静下来后才能练习正念。
无论你是通过冥想还是正念的方式,请相信,你都将找到一个觉知中心,并能从它的位置观察到你的思想,而这个觉知中心就是你的灵魂心智。当你踏入你灵魂心智的意识中心时,你就能成为你的自证人(内我心智的见证者)。这是纯粹存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你的真我的核心。
冥想和正念都是能与灵魂取得联系的两种方式。不论你采纳哪种方式,与你的灵魂取得联系的体验将会让你处于存在状态。
当处于存在状态时,你就正生活在灵魂意识中。当你处于自我意识中时,你通常就处于有为状态。你的所作所为总是以某种方式与满足你的自我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当你处于有为状态时,你的心智总是忙忙碌碌。当你处于存在状态时,你的心智少有忙碌。
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灵魂意识中要求你做出冥想打坐的姿势,其他什么事都不做。你所要学习的诀窍是借存在找出行为之源。
换句话来说,就是允许你的作为受灵魂需求驱使,从而在世间有所作为;而不是受到自我需求的驱使,实现其基于恐惧的潜意识中的生存、关系以及自尊的需求。
你甚至无需冥想,就能够保持存在状态时,你会发现营造一个你的灵魂想要体验的未来相对更为容易。
当你还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时,也许会引发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中,尤其是在你感到生活受阻的时候,与你的灵魂取得联系,寻求指引。有时无为可能是上策。然而,这需要耐心。
生命只在刹那间展开,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卡巴金
好了,此次冥想学习之旅到底结束。无论是冥想这部分内容还是前面所有章节,都是建立在无数大师的智慧基础之上,并非我个人的成果,因此,待本专辑结束,会有参考文献清单,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按图索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