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到现在的六年时间里,写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占据着生活的一席之地。从最初的想表达时才写,到现在的坚持日更,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有哪些收获。
01 情绪的释放
情绪经常穿着心情的外衣,化身生活的晴雨表。我们时时都在和情绪打交道,紧张、焦虑、愤怒、不安,绝大多数时候又被情绪控制,唯独轻松愉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情绪是表象,困难是本质,解决了困难才能从根本上平复情绪”。
后来发现,完整地记录情绪变化的过程能够充分释放自己,减轻许多压力;写作时的深入思考,引导自己消除了对未知莫名的恐惧,直面生活的快感竟悄然而生。
只有坐在书桌前,拿出纸和笔,那种轻轻划过的声音能让自己瞬间安静下来;打开电脑,敲击键盘不紧不慢的节奏能让自己保持长久的专注,这种生活怎能不爱?!
02 阅读的输入
有一段时间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即使日记也显得空洞又单薄。逼着自己通过阅读的输入来改变现状,却在无意间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很少去想读这些书能收获什么,而是单纯地享受阅读的过程。温暖的午后,伴着慵懒的阳光,翻开一本书,沉浸在故事里,似乎作者在与你共享另一个时代的生活,甚至引导你思考,什么是现实的生活,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习惯性地摘录一些话,不管描述、议论或是陈述,只要那一瞬间,我与它有共鸣、它让我感动。读完一本书,忍不住想写点什么,像是阅读时光的一个印记,记住这本书和与它相逢的日子。
03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一篇《真正的自律,就是叫醒你自己》的文章里,提及一个问题——“我们每天自律,认真学习,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其中一个回答是“因为你总得给自己选择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总得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某种意义,你总得告诉自己要做点什么”。我所认识的写作也是一样。
朋友说更喜欢骑行日记里的那个我,因为有种亲身经历的真实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我也更怀念那个自行车上的自己,那个在山川溪流间的自己,完全放空又倍感亲切。
但当自己没法“行万里路”的时候,只能选择“读万卷书”的生活方式。在阅读和写作中让自己保持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保持开放愉悦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向上生长的动力。
04 坚持是件简单容易的事
《写作疗愈》中提到四个关键词——书写即疗愈、完成即疗愈、直面即疗愈、社群即疗愈,在日更过程中对此感触更深,发现坚持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儿。
我曾经一度认为坚持是一种点滴去做的信念、一种持之以恒的能力,但在日更过程中才逐渐明白,因为热爱,坚持就是习以为常。
热爱和坚持就是“执着于理想,纯粹于现实”的长久美好和简单幸福——无需任何提醒的自觉,甚至自己都忘了为什么去做;这是单纯地享受纸轻轻划过的声音或键盘嗒嗒的敲击,专注地完成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