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年,就是一系列仪式的组合。
从腊八开始,新年就开始预热。二十三小年,算是一次彩排。年三十全家团聚,吃顿团圆饭。晚上看央视春晚,等午夜敲钟,放鞭炮。初一吃饺子,初二拜年。初五迎财神,最后正月十五元宵节,浪漫收场。
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几乎从未改变过。慢慢的,觉得有些单调,有些厌倦,与我们记忆中的过年,越来越相去甚远。
有人说,对过年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吃不上猪肉的岁月。
仪式还是那个仪式,节目还是那个节目。怎么就厌倦了呢?甚至连春晚都懒得看上一眼。
记得小时候,几块钱的压岁钱,都能美上几天。我们用来买鞭炮,炸冰块。晚上看电影,买瓜子做零食。甚至换成硬币,小朋友们一起做赌钱的游戏。从来都是开开心心,毫无顾忌。现在的压岁钱真的不同以往了,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然而在小孩子的口袋里还没焐热,就已经被父母“代为保管。”
对于压岁钱的规划,父母也颇为热心。要么帮忙储存起来,美其名曰教孩子理财。要么与孩子做交易,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挤一点出来给买孩子喜爱的礼品。要么就是换成一堆的读物或练习册,再次成为精神的负担。
钱多了,支配的自由就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年自然就不开心了。
也许,我们弄错了主题,使过年失去了意义。
在过去,吃是过年最大的主题。在现在不缺吃的年代,年忽然变得索然无味。大年三十,朋友圈上晒满了一桌桌黑乎乎的年夜饭。看来看去还是老一套,油光满面的鸡鸭鱼肉,各种油炸丸子,汤汤水水摆了满满的一桌子,就像是农家乐的家庭版。
有没有尝试过,来一些风轻云淡,白里透红,红里带绿的雅致小菜?用心过年,让吃成为一种文化而不是欲望的满足。
既然吃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团聚应该就是过年最重要的主题。
我们想象中的过年是这样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对联福字喜气洋洋,鹤发童颜老少开怀,母慈子孝和谐社会。而现实的团聚是这样的:男人先酗酒,再比富,反正吹牛不上税,谁也不肯在聚会中丢了面子。女人们家长里短、邻里八卦,在其乐融融之中含沙射影、暗里藏刀,唇枪舌剑、快意人生。
以至于很多年轻人都害怕过年,害怕回家。可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能保证二三十年之后,就不会成为他们的样子?
过年的两大主题,如今已破坏殆尽。自然,年味就淡了,免不了在家待了几天就无聊了,于是就疯狂的刷手机,寻找平日里的乐趣。想来想去,忽然又觉还得上班的好。上班白天可以点外卖,晚上可以泡酒吧。自己挣钱自己花,丰俭由自己,不用看别人脸色。
过年,本是一种文化,当过年的主题已死,它就变成了单调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