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7)平叛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9)飞来横祸
3.危机四伏
乾祐三年(950)五月,刚回京不久,郭威又接到了任务,这回目的地是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北方一个重要的据点。
原来,辽国的入侵形势日益严重,镇守边境的几个藩镇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期被动挨打。不得已,朝廷只好再次找到郭威,任命他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率军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将帅出征,照例皇帝要送行。一般来说,这种场合也就走个形式,一方勉励几句,一方做个表态发言,谈完走人,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而这次,郭威似乎心事重重,看着年幼的皇上,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多说了几句。
原话比较长,概括起来很简单,他委婉地告诉皇上:在家要听你妈的话(太后从先帝久……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要听辅臣的话(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愿陛下推心任之)。
其中所说的太后,是小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所说的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人,前面其实也点到过了,郭威是四大顾命大臣之一,他们就是另外三位。
走前说这么几句,绝不是郭威心血来潮,他知道,朝廷内外几股力量正在争权夺势,小皇帝显然还无法驾驭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对此,他总有一种深深的担忧。
幸运的是,仅仅几个月后,他就不用担忧了。
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就不用再担忧了。
小皇帝刘承祐当时20岁,按心理学上的说法,正直青春叛逆期,独立意识比较强,自从坐上皇位后,发现许多事情都轮不到他操心,全由下属包办,刚开始觉得轻松,久了难免觉得有点郁闷。
几位辅臣却显然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不把皇帝当干部,自从郭威走后,情况愈演愈烈。
杨邠处于宰相的位置,大小事务一把抓,许多事情皇帝说了不一定算,杨邠说了才算。
有次杨邠和史弘肇在皇帝面前一起讨论事情,皇帝插了一句嘴,杨邠却慢悠悠地来了一句“陛下只要闭嘴好了,有我们在这里呢。”
客观地说,杨邠也没什么歪心眼,就性格傲慢了点,嘴巴快了点。若论政务能力,小皇帝当然不可能和他比,提点幼稚的意见应该可以理解,人家踊跃发言,你不鼓励也就罢了,如此态度也太打击他人自尊心了,确实有点过分。
过分是过分,那也要看跟谁比,如果比较一下史弘肇的态度,杨邠已经很文明了。
史弘肇武将出身,功劳大、脾气大,做事粗枝大叶,不计后果。有次小皇帝在宫中欣赏完音乐表演,比较满意,赏赐给演艺人员(伶人)们一点财物。大家领完赏到史弘肇处叩谢,没成想,他勃然大怒,张嘴就骂:“前方将士在边疆苦战,还没有半点赏赐,你们凭什么拿这些东西?”
骂完直接没收财物,送还国库。
劳动所得被没收不说,还被喷了一脸唾沫,这事换谁都高兴不起来。要知道人家虽然地位低,但怎么说也是为皇帝服务的,做事如此不考虑皇帝的感受,难不成真把人家当成壁画?
看上去唯一还凑合的只有大学士苏逢吉,他之所以不专断、不揽权,是因为他实际上没啥权可揽。四位辅臣中,杨邠、史弘肇、郭威关系不错,苏逢吉和三位关系都不怎么样, 尤其和烈性子史弘肇合不来,一次酒宴中,两人起了冲突,史弘肇说不过苏逢吉,乘着酒性拔剑直接去砍,幸亏被人死活拉住,搞得苏逢吉又恨又怕。
苏逢吉曾经想法子排挤杨邠、史弘肇、郭威三人,企图劝皇帝把他们三个都支出朝廷,结果没办成,自己反而越来越孤立了。
这种状况,刘承祐很不满,苏逢吉也很不满。两人都对杨邠、史弘肇恨之入骨,敌视的情绪像炸药一样在心中积淀,只要再添加一根导火索,就可引爆冲天的愤怒。
导火索很快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业。
李业是李太后最小的弟弟,主要负责管理宫内财物开支之类的事情,正事不会干,捞钱花钱很精。他和刘承祐很玩得来,一直深受宠信,在刘承祐的小圈子里,逐渐成为了个领头级的人物,关键是自以为后台硬,平时还比较高调。
李业曾经想谋取宣徽使(掌管宫廷事务的高级官员)的职位,刘承祐也打了招呼,结果还是被杨邠、史弘肇等人否决了。
也难怪,人家连皇帝刘承祐都当小朋友看待,瞅李业这号人物,基本就相当于墙角的垃圾桶,根本不在视线范围之内。为此,李业非常忌恨杨邠、史弘肇。
苏逢吉是个比较狡猾的人,他虽然讨厌杨邠、史弘肇,却不想直接出面对抗,现在发现半路冒出一个李业这样的人物,便觉得可以借刀杀人,平时就不停地在李业耳边煽风点火。李业则接过扇子,继续使劲煽,不停地撺掇刘承祐。
到底是年轻人火气旺,刘承祐很快被说动了。
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7)平叛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009)飞来横祸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王朝开启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