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朋友圈分享的一个六分钟的视频,看后,我被萌化了。而后又引发我的深思。
这是著名的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短片《鹬》,片长短短6分钟,在权威的电影网上评分却高达9.3分。
其实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只饥饿的小矶鹬,努力克服恐水症,到海浪肆虐的沙滩上觅食的故事。
短片故事简单明了,然而短短的几分钟背后,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是深刻的主题——“爱与成长”。
小矶鹬由一只饿了就只会张大嘴等吃的弱宝宝变成一个勇敢、有担当的坚强小矶鹬, 这一切,全赖一位理智有大爱的鹬妈妈的帮助与引导。
一个真正的爱孩子的妈妈,正确做法是帮助孩子成长,而非代替其成长。
真正的爱,是能帮助对方成长的。无论是父母与孩子,还是婚姻,或爱情,或友情。
鹬宝宝就像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这只萌破天际的鹬宝宝,还有他那看似狠心的鹬妈妈,给我们讲了很多育儿道理。
鹬妈妈觉得宝宝应该学会自己去觅食了,得自己去面对风浪了,于是当鹬宝宝一如从前那样张开可爱的小嘴等着妈妈喂食时,妈妈硬起心肠不回应宝宝,而是鼓励它自己走出自己的窝,独自去觅食。
宝宝一开始犹豫徘徊,畏缩,但妈妈耐心地鼓励引导。宝宝终于勇敢走向海滩。动画中的有一个小细节,妈妈找到了食物,鹬宝宝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吃掉,却被妈妈无情地推走,让它自己去觅食。
估计我们大多数妈妈是无法狠下这个手的。不忍呀。可是鹬妈妈却非常清楚知道:我喂你吃,终究不能代替你自己找食物吃。
孩子子要成长,既需要父母狠心地在身后轻推一把,也需要父母勇敢地在前面带路,与其把食物喂给孩子不如教他生存的技能。
可是鹬妈妈的第一次试验失败了,鹬宝宝被海浪淹过了。小小的心灵被吓坏,几乎是风浪稍微露个头,孩子就急忙躲起来。
孩子被吓成这样,估计我们大多数家长肯定会质疑这种做法了,于是便开始动摇。估计又会代替孩子该做的一切了。
心疼孩子,不让其吃点苦,受点累,总想着要好好保护他们,这是真正的爱孩子么?
不!
让孩子真正成长,有独自面对自己人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鹬妈妈做到了。它心疼归心疼,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于是它狠下心肠,逼迫着孩子再一次勇敢尝试。鹬宝宝成功了。它不再怕海浪,它能自如面对海浪,并能与海浪和谐共处了,而觅食也再不是问题。
看着孩子嘚瑟开心地到处蹦跶,妈妈也开心地笑了。
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切:成长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作为家长,我们完全不必为孩子一时的逃避退缩而烦恼焦虑,也许,在你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孩子自会有自己的奇遇,用自己的方式来成长、蜕变!
这部片子给我们家长很深的启发。我们要明白,孩子成长必定充满了痛苦的磨练,要让孩子明白只有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面对未知的生活,才有机会变得羽翼丰满,进退自如。这点必须由父母引导。
做父母的也须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只有内心非常明确,才能冷静理智地看待孩子成长当中遇到的挫折,也只有这样,在孩子面临磨难时,我们才能狠着心让他们历练,而不是保护他们让他们免受折磨,而代替他们成长。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身体的变化,而在于心灵的改变。
同样的体型,再一次面对同样的风浪,鹬宝宝却再也不会将它放在眼里!
鹬妈妈用它理智的爱帮助引导鹬宝宝完成心灵的成长。那是自己经历磨难,体验磨难后,完成生命的洗礼。
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父母用他们自己以为爱孩子的方式“阻碍”孩子的成长。
生活中,这种现象常见。如,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在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前表现出的笨笨拙拙,毫无耐心,他们甚至还表现极度的烦躁。他们不愿意给点包容和耐性给孩子。
只想让孩子“速成”,不见其效,则代替孩子做孩子的事。以为这样是爱孩子。甚至有些家长不懂“爱孩子”为何物。
我曾亲眼目睹过两件这样的事。
放学了,一个小朋友很认真很努力地在教室写着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速度有点慢。他妈妈在等着,脸上似乎渐显不耐烦之色。到了听写的部分,小朋友叫妈妈帮忙听写。
那妈妈生起气来,大声骂道:“听什么听,听一个错一个,没一个对的。回家再听吧。笨死了!”小孩很委屈的样子,还想挣扎着写完作业,最终还是被其妈妈强行拉走了。
那小朋友好可怜呀。他看起来那么乖,又那么努力地学习。那妈妈太伤他的心了。小孩心里会不会有阴影呢?长期如往,他心理会不会变得很脆弱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磕磕拌拌的。不会一帆风顺,做父母要做的是陪伴他们成长,用爱引导他们成长,做他们坚强的后盾。这位妈妈不懂爱孩子,而是“碍”孩子。
另一件是,一个爸爸来接儿子。到了操场,那爸爸让儿子玩其中一个体育项目。小男孩似乎很怕,不肯玩。
爸爸生气了,也许觉得面子挂不住,便大声训斥起小孩来:“你这个胆小鬼,这个也不敢玩,你是不是男子汉!”那小男孩被训斥得低下了头。
更不幸的是,这时围来了很多学生,一些高年级的学生跟着起哄起来,也跟着齐喊“胆小鬼”。这时,小男孩的头更低了。他内心应该是崩溃的吧。
看,许多家长是不懂幼儿心理的吧。他们这样伤害孩子的心。他们会在穿着食住等方面尽最大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却无法蹲下来等等孩子。他们没有像鹬妈妈那样用耐心来帮助孩子心灵成长。
我们在孩子十八岁成年前,没有用正确理智的爱帮助引导孩子成长,那么过了这个成长期,即使他们拥有了成人的体魄,但心理上依然是“儿童”,甚至是“婴儿”。
如今,大学生中有了一些特殊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 大学生儿童化”现象。
什么是“儿童化心理”?就是成年人喜我们应学会真正爱孩子欢动画、玩具等,这是一种内心“儿童化”的表现。
心理学教授刘仁招教授认为,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成人婴儿化”现象,是成年人“心理需求年轻化、幼稚化”的表现,也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产物。
部分大学生一旦受学业与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恋爱与婚姻生活、经济消费、朋辈群体交往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就表现出无所适从,以看动画、收藏儿童玩具或寻求父母帮助等消极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就是成人儿童化的心理。而大学生成人儿童化现象日趋明显。
刘教授还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该想的和该做的事。这种违背常理的成人儿童化现象一旦过度,较容易演变成一种病态心理。
儿童化的成人,打破传统的规则,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极不符合的追求儿童特征的思维观念。其心理年龄往往是滞后的,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和逃避,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孤僻、忧郁、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疾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许多家长不懂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他们用他们错误的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成人了,一遇到压力就动不动想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以此来逃避现实的不顺。这是未长好的“成年婴儿”,他们的身体长大了,但他们的心灵没长大。
真正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还应是心灵的成长。
父母在他们还是孩童时期没有正确引导他们,像那位鹬妈妈一样狠点心让孩子自己经历风浪与挫折,不明白授他们“鱼”,不如授他们“渔”,最终帮助他们逐渐长成有自立能力、心灵强大的人。
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儿童化的成人越来越多。我们给国家养育出这样一批接班人,殆矣!
动物界的“父母”尤懂得怎样才是助孩子成长的正道,而万物之灵的人类,拥有高智商的人类却不懂让孩子正确成长。忧矣!
育人,长路漫漫,吾等应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