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小喵
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喜欢你自己吗?
二十多年来,你有一次心甘情愿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吗?
你会因为太要面子而不好意思拒绝对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吗?
你会因为太顾及别人的感受而阿谀奉承口是心非吗?
你有多久没在乎过自己的感受差点丢掉真实的自己你知道吗?
其实,你委曲求全,努力讨好别人的样子,真的可怜极了!
-1-
前几天,我遇见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三言两语的寒暄过后,便是掏心窝子互诉衷肠。
朋友问我,“你有没有觉得跟室友相处很难”,跟她对视的那一秒,我听出了话中有话。
言外之意,也不过是没人懂她弦外之音。
朋友说,“跟室友相处真的很难,她们每天晚上打游戏,声音很吵,为了不扫兴,我睡觉总把头埋在被窝里,夜夜憋屈难受,她们每天早晨睡到很晚才醒,天天让我帮忙带饭,我心里虽有不乐意,但日日重复,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她们需要帮忙的时候,我绝对随叫随到,可我高烧在医院打点滴,却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期末考试前几天我家里有事,返校后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老师勾画的重点。”
其实,她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放弃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敢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日复一日,违心的生活着。
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太在乎别人的人,注定让自己不好受。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理解的懂事,变成了让别人开心,变成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深怕别人不高兴,深怕自己给对方带来麻烦。
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却冒了极大的风险,那就是达到“忘我”的境界。
可是很多时候,努力被别人喜欢,只会自取其辱。
-2-
在付出之前,我们总会预先设想期望值。
就像朋友面临的困惑,“我平日里尽心尽力地为她们付出,可轮到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
我们总以为付出就该有回报,可当希望落空,内心便会有极大的落差。
而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并不会阻止一个“讨好者”继续付出。
所以当我直截了当地跟她说起“以后不要再毫无止境地对别人好”时,却遭到了她的反驳,“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吃亏是福,总有一天,她们会记得我的好。”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刘峰,一心一意为他人服务,可是记得他的人又有几个。
也许,讨好别人的代价,就是让很多人都认为,你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应当。
而现实中,很多人取悦别人,又何尝不是为了得到相应的报酬?
即使失望至极,也会强迫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他们看来,用所谓的“助人为乐”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是外界对自己的认可。
可我们终究不是“活雷锋”,又何必累死累活地“作”给别人看?
-3-
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家庭贫寒的同学,本来一周靠几百元的生活费还勉强为生,可是为了顾及面子,隔三差五陪室友们一起胡吃海喝,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陪你吃饭,只是为了给你面子”。
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个故事时,笑得前仰后翻。
一个人究竟有多愚蠢,才会毫无原则地迎合别人?
一个人到底有多虚荣,才会毫无底线地取悦他人?
那个同学的室友,虽说不是富二代,家境也确实比他好很多,而他却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先别说自卑,想想活着有多累。
努力讨好别人的人,他们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其敏感,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更渴望被别人喜欢。
就像学校这个模拟社会,很多学生会的干部为了跟老师套近乎,整日吹嘘奉承,很多干事为了争个头衔,日日为各种部长鞍前马后。
很多人最后变得油嘴滑舌,表面风光无限,内心却四处挣扎,所以才会有很多“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学生会到底该不该加”的文章诞生。
而那些拼命往上爬,最后又摔得很惨的人呢?
他们更多的建议是,希望你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至于什么讨好和迎合别人,都他妈瞎扯淡。
而很多人,曾经都渴望活成一个神话,最后却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笑话,丢失了自己,荒凉了四季。
-4-
在成人的交际圈里,其实并不认可“讨好”这两个字。
有时候,肆意地迎合,努力地讨好,只会让结果适得其反。
社交需要势均力敌,你想要什么样的朋友,并不是靠自己乞讨来的,实质上是靠你自己的价值吸引来的。
年少成名的女作家蒋方舟在讨论到“讨好型人格”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讨好者,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其实,别人如何对待你,并不是你为他付出了多少,他就会回报你多少,而是你值多少,他又愿意跟你交换多少,与你讨不讨喜,根本无关。
我们都渴望有三两知心好友,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轻松地做真实的自己,我们不会做作,也不怕对方知道自己的脆弱和不堪。
不如,放下戒备重新做回那个不计得失的自己吧,也不妨,先拒绝掉那些让你愤怒的人和事吧,或许,还是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再去找那些让彼此舒服的关系吧。
可是讨好别人的那么多,又有多少人,愿意跳出圈子看待问题本身?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