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公正,人们最为直觉、本能的反应就是刻在汉谟拉比法典上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这句话反映出人人都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渴望公正的原因,那是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动机:那就是复仇。
这让我想起《权力的游戏》中有一系列让人拍手叫好的桥段:Daenerys在向Meereen进军的路上发现了163名被钉死在路边上的奴隶儿童。她被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激怒,发誓要为这些儿童报仇。
于是,在Daenerys的支持和鼓动下,奴隶们获得了武器,冲上街头杀死了部分奴隶主。Daenerys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被众人拥戴的Mhysa,成功夺取Meereen.
当面对幸存下来被俘虏的奴隶主时,Ser Barristan Selmy劝说Daenerys不要以暴制暴,有时候用仁慈对待不公却是最好的做法。
Daenerys冷酷的说出一句很屌,而且让人狗血沸腾的话:“我会用公正对待不公。”
然后,Daenerys下令将163名奴隶主用同样的方式钉死在十字架上。看到这里,简直是大快人心。
这种原始、简单、粗暴的正义是我们人类作为利己主义的感情动物最能切身体验的。这样的正义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辩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桥段都会下意识的狗血沸腾,群情激昂。
但是这样的正义也同样是盲目的:它并不考虑人作为每个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仅仅把复仇作为目的。它把人概括为阶级,把社会行为(比如奴隶制度)简单粗暴的归纳为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它以情感作为出发点,以情感的宣泄为目的地,正确与错误变成了简单的“选边站”的游戏。在这样的观念的驱使下,正义的执行变成了纯粹的阶级斗争。这样的正义并不单单为了追求公平,它仅仅是“多数人的暴政”。
这样的正义也是粗暴的:它并不对行为的严重程度、责任的大小加以区分,或者区分并不精确。提出钉死奴隶的人和同意钉死奴隶的人、反对钉死奴隶却被忽略的人、实际操作把奴隶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行刑者,他们的罪孽的程度相同吗?诈骗的人和谋杀的人应该处以同等的惩罚吗?如果不是,孰轻孰重,各自该受什么惩罚?具体惩罚的大小应该如何决定?对于这些问题,这样的正义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尽管这样的正义从动机和逻辑上存在缺陷,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Meereen这个例子的结果来看,有罪之人也得到的与其罪孽想对应的惩罚,那么这样的正义达到了目的并且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即便是这两个动机和逻辑的缺陷在正义的实际执行中并不存在太大影响,这样的正义仍然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我们仅仅只听信了“一面之词”,我们并不能确信我们知道的就是事实。
于是,作者乔治马丁一如既往的、巧妙机智的往我们被Daenerys点燃的热血上浇了一盆冷水:Hizdahr zo Loraq作为Meereen原本的贵族成员之一,向Daenerys请求获得安葬被钉死的父亲的权利。Daenerys反驳道,“令尊把无辜的孩童钉死在十字架上”。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Hizdahr zo Loraq并没有因此感到羞愧而不知如何辩驳。因为他的父亲是少数坚持反对“钉死奴隶儿童”这个做法的贵族,“他说这是罪恶的行径,但是孤掌难鸣”。Daenerys草率的决定让一位正直、无辜的人受到不应有的折磨。
Daenerys的这几个桥段连接起来无异于是一堂关于公平正义的哲学课。作者用巧妙的伏笔,简单而有力的反驳,一巴掌打在脸上,拍醒了热血青年们简单粗暴的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