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近在眉睫的两个国家,信奉同样的宗教,按理来说应该是友好的睦邻才对,但事实上两国争论不休,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这两国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伊拉克与伊朗。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本该是远亲不如近邻的国家反目成仇呢?首先咱们先翻开地图来看。伊拉克地处两河流域平原的新月沃土,是古巴比伦文化的起源地; 而与伊拉克隔着底格里斯河相望的伊朗坐落于伊朗高原之上,地理上对伊拉克处于居高临下之势,这里也是波斯文化的发源地。
公元7世纪诞生的伊斯兰教席卷了整个中东,伊拉克与伊朗自然也不例外加入了伊斯兰阵营。对于外人来说,两者都信奉伊斯兰教,看上去没什么区别无非都是蓄胡子和穿袍子的模样,但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这个在中东标签三里提到过)。美国在二战后为了稳定中东局势,支持礼萨王室的巴列维继续在伊朗继续他的王权统治。但在1979年,教士集团领袖霍姆尼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巴列维统治。伊朗和伊拉克大部分人民都是什叶派,但当时伊拉克的统治阶层却属于逊尼派,伊朗政变使得伊拉克许多信徒暗中支持霍姆尼,希望在他的影响下,实现什叶派的掌权。这使得当时的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十分头疼,对霍姆尼恨之入骨。
除开宗教内部派系之争,国界问题成为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索。这条国界就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汇流之后流向波斯湾的河域。1975年,巴列维与萨达姆签署了一份《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两国国界以这段河流的中心为界。
这个协议萨达姆签的不情不愿,因为两国都是石油大国,石油创收向来都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伊朗占据着诸多出海口,但伊拉克却只有这一个出海口还要受伊朗的钳制。但是没有办法,巴列维的后台是老美,萨达姆只好咽下这口气。
机会马上就来了,霍姆尼政变上台后与美国翻脸(霍姆尼要求引渡逃到美国的巴列维,遭到拒绝),萨达姆随后立马废除了协议,踌躇满志并决定对伊朗动武。
战争开始前,两国都通过之前的石油危机赚足了美元,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不相伯仲。但伊朗的体量和人口要大于伊拉克。但霍姆尼政变上台后,这些教士集团的人只懂得传教,根本毫无执政经验,整个社会一团糟,于是萨达姆决定对伊朗发动进攻,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身边这个“老邻居”。
1980年9月,伊拉克发动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在内的十几座城市进行轰炸,两伊战争爆发了。战争的内容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你来我往,我退你追,打得好不热闹,双方甚至在战争期间频繁得对油田和气田发动了攻击。
眼看两个石油大亨战火连绵不绝,联合国为了稳定石油供应,赶忙上阵劝架,直到1988年的7月份,双方才算停了火,各自回家。
整个两伊战争打了八年,双方战死人数在50万以上,经济损失5400多亿美元,之后两国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成了难兄难弟,而战争结束后的边界仍跟之前一样没有丝毫变化,可以说这次战争真正打了个寂寞。
对萨达姆来说,这次战争损失无不惨重,但对霍姆尼来说,正是这次战争使得他站稳了脚跟,彻底掌控了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