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工作没兴趣怎么办?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一直在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你不是最痛苦的那个
即便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身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努力分辨,我们当然会觉得我们自己最痛苦。我的经验是,了解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另外,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项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如果你不努力回忆的话,十年前的痛苦你是几乎想不起来的,最好玩的是,就算你想起来,弄不好你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现在想不明白当初怎么就为那么件小事痛苦到那个地步?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种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感叹“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的同时竟然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去减肥,因为,在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要自知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平,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可我看到的是不公平,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不平等,慢慢消失殆尽的是希望。现在我会猜想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只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几乎没有人不举手。 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就这么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大家都很迷茫
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的。
计划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所以,我只是朴素地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估计没有人会否认计划的重要性。所有的时间管理书籍都会详细地介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可问题是,为什么你买过那么多此类书籍,并且那么多次地准备听从那些专家的建议,却最终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了呢?其中原因很多,一个特别重要的可能是: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完全不具备制定有效的健身计划的能力!那个时候,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一些肌肉群相对强大,所以只需要正常练习就好了;哪一些肌肉群是我的弱点所以特别难练,但是现在却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了。而几年之后的今天,我早就知道我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比例,也知道在什么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正确的面对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是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而后,就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注意心态
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些老师非常不入流,但是,正如我们去书店买书一样,怎么可能买回来的每本书都同样精彩呢?就算那些精彩的书中,又怎么可能都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呢!事实上,买回来的一本书里,哪怕有一句话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思考,带来改变,就已经值回书价了。所以,有些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心态。有的时候改变态度确实能够改变世界,准确地讲,当你改变你的态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因此发生转变。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别人
如果,你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想更上一层楼,那还有另外一个终极技巧——把你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清楚明了地表述那些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警惕成功学
成功学大师说,“想要成功,就要去模仿那些成功者!”看来“东施效颦”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懂。然而,从根源上来看,并不是因为“东施效颦”的故事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如果,认为自己是“东施”实在是过分困难的话,那么,看清楚自己不是“西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抹煞差异,拒绝局限,都是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与“成功学”相关的例子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成功!”鼓励他人是美德,但是蛊惑他人是缺德。谁说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开玩笑。你坚持到底地研制“永动机”、“不老丹”试试看?谁爱坚持谁坚持去罢。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现实很残酷,我们只剩下“努力”这条道路了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H.Knight )有个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而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而理解并接受的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然而,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从此没必要努力了。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只是,强调努力和奋斗是挺可笑的而已。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是谁,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接受现实实在是太困难,因为,每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的时候,总是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难以接受的现实。所以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接受现实更为困难的了。另外一个烦恼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努力”是必须的,应当的,但可惜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天生所拥有的是与“努力”相悖的一个习惯——“懒惰”。
除了“天生的懒惰”这个阻力之外,还有一个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最终的困难”究竟会困难到什么程度。人们常常慨叹体育比赛的残酷。百米田径赛里,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秒;在跳水比赛里,金牌和银牌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零点零几分;在跳远比赛里,冠军和亚军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一厘米不到的距离……那一点点的差异竟然给选手带来的是天地之差——太残酷了。
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你的情况一点也不特殊
有些时候,有朋友来问我一些问题。于是,在确认他确实是想听我的建议之后,我会说出我的想法。然而,在说出切实细致的方案之后,八成会看到这样的反应:“你说得确实对,可是,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一般来讲,我就知道我应该闭嘴了。因为,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我见过的少数几位没有说“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反倒往往会迅速校正自己的行为。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经验中的水分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相信我,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利、地位来衡量成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话,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完全不可告人的细节。比如,国内某大企业的老板,肯定不会对所有人说他在同行竞争压力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之下做出的某些决定。追求巨大财富的是如此,那么,追求巨大权利的和至高无上地位的更是如此。
大多数人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电影之所以精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时间段上的压缩——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天天波澜壮阔起起落落惊天动地,事实上,没有谁的心脏可以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还赚得很多;所以,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什么关系呢?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bias。)而那些“成功者”这么做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骗你——他们甚至是好意的。比如,成功者们常常说,他们并不在意钱,他们知道人格的可贵。但是,你和他们不一样,你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啊!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你是要吃饭的,你的家人是不应该被饿着的,在基本条件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人格有个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不要说模仿成功者,就算观察成功者也很难。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但观察失败者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失败者的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经常遇到所谓的幸运——当你快要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在你之前犯了同样的错误。当然,“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花时间去幸灾乐祸”,仅仅这件事本身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最后要补充啰唆的是,我这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从此颠覆你的看法,让你从此对所有的“成功者分享的经验”视之为粪土。 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运气太差?
从理性角度出发,所谓我们能体会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尽管概率有些时候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欲望尽管并不是总是可以被满足,却是你自己能控制,甚至可能完全控制的。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这样的认知只能使你变得越来越理性。当你看到篮球场上裁判投硬币决定谁先发球的时候,你知道这是公平的;而瞥见双方队员中的一些竟然闭目祈祷的时候,你知道其实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无效的,并且压根儿就无关紧要。你一定会永远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刻,那一瞬间你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你可以通过接受现实控制自己进而仅仅因此就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强大。你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迷信血型、星座,查皇历决定自己的运程,偷偷献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下咒希望自己讨厌或者憎恨的人不得好死。无一例外,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那些相信“好运气”存在的人,其实往往是为了逃避尴尬的现状,才寄希望于所谓“奇迹”的出现,奢望可以轻而易举地咸鱼翻身——他们忘了,咸鱼翻身了之后还是咸鱼。而那些相信“坏运气”存在的人,往往是为了逃避过往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对现存的尴尬不愿意承担责任,当然最方便的一个做法就是去抱怨坏运气。相信我,如果你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你最终就会发现你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相信运气存在的理由非常多,法国作家兼制片人基恩·哥克顿(Jean Cocteau)就戏谑道,“我们必须相信运气。要不然怎么去解释我们不喜欢的人竟然成功呢。
正确对待友谊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进取,打开更多世界的大门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我痴迷于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如此看来,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很多年前当我学会了BASIC编程语言,我当时并不知道它会给我这一生带来无穷的好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当我学会了当众演讲,世界就变了,就算是脱胎换骨了;当我真正学会了如何教书,我才发现我已经身处另外一个世界,我早已重生无数回……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分: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如果这世界的所有任务全都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而全无困难之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败了——可现实的世界明显并非如此。 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最终花费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任务没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谈不上效率(相当于分子等于零)。
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有事儿做的人如果发现自己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话,就会很痛苦,甚至可能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加痛苦——无所事事的痛苦需要虚度许多年之后才会对其痛苦“恍然大悟”,而正在做事的人会因为效率低下时时刻刻体会痛苦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失望而无比焦虑。好比丢钱包的人都不是“故意”丢的一样,办事拖拉的人大多并非故意拖拉。 但最终,正如丢了就是丢了一样,他们拖拉了就是拖拉了,自己没完成任务就要承担责任承受尴尬。人们为防止丢钱包想出了很多办法,但对防止拖拉却总是感觉束手无策。在目标现实的情况下,不能定时定量完成任务,通常完全是因为执行者的拖拉恶习。那究竟什么会导致一个人拖拉呢?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挑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务有最后期限要求并且有相应的质量要求的话,这种做法将必然导致拖拉。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谁都喜欢被奖励而讨厌被惩罚。从最初的层面上来看,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出自合理的和基于安全的考虑。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其实有很多时候,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这就是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很多的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西方人把这个叫做“挫折教育”。 其实,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a.再次来过;b.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就是为什么“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a.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b.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这样来看,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必备之策略。如果,你是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策略可能就要做出一点点的调整——如果把你的整个团队比喻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头”。于是,你就要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人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并非他声称擅长的)以及真正不擅长的是什么;而后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拆分出来的小任务所需之技能,之后的事情就不言自明了。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会偶尔需要陪伴。无论别人是在陪伴你,还是安慰你,还是帮助你,他们都在花费他们自己的时间,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强求,除非人家心甘情愿。可是,人家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在你身上呢?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你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自己确实知道正确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如果你外地的朋友来电话求你帮忙去书店买本书并寄给他,那就一定要尽快,当然,你必须同时告诉他可能会有些耽搁。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同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呢?另外,不要觉得优秀的人不需要你的帮助。你会发现,优秀的人往往获得更多的帮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就会清楚,帮助优秀的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回报。于是,相信我,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宜低调,忌嘲弄。
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就好了。在一个“自卑”、“自信”、“自负”几乎全部被扭曲定义的社会里,“尽量漠视自己的优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你会被赞誉淹没,因为你太“谦虚”了,太“低调”了。其实,你也没做什么,你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做的事情——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很多的时候,所谓的“谦虚”和“低调”事实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摘句
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