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者说

 

牛舍内景


外出参观交流

航拍鸟瞰图

白雪覆盖的草场
卧式TMR

牛粪干湿分离

榨奶间内景


在中国乳业变革的大浪淘沙中,好多曾经的牛人成了最后的莫西干人。而在中国牛城安达先源乡红旗村有一个由传统养牛人抱团组成的牧场,如果这里也算中国本土乳业的一个主场,那他们堪称地道的中国奶农代表队!他们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以新建的硬件和传统经验为依托,不断地通过改变自身来提升鲜奶的品质,把自己的劳动和乳业产业链无缝对接,他们起五更爬半夜,坚守在中国乳业的前沿,用汗渍在自己的乡土上书写着独特的奶业故事。

  让我们用一段立志的对话为他们做个画外音。

有记者问NBA天才球星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

科比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洛杉矶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

一、北纬45度上的红旗村

对大多数人而言,黑龙江是以冰雪著称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黑龙江省境内北纬45度区间有一片温带草原,这里光照充足,是世界三大优质草场之一,也是中国乳业有代表性的主场。其优势不仅体现在好草、好牛、好奶农,更体现在黑龙江为促进乳业发展出台的好政策。在振兴中国乳业的目标感召下,大量社会资本厉兵秣马于广袤的龙江大地。

安达市先源乡红旗村就坐落于这片黄金奶源带上。500来口人的村落,上千头奶牛,是个名副其实的骑在牛背上的牛村。上世纪70年代,水利部门为引嫩江水,挨着红旗村修了个水库,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大点的水面叫泡子,所以这个水库也理所当然被叫成了红旗泡。经过几十年发展建设,这儿已是水草茂盛,鱼种丰富,珍禽繁衍,一派生机,并成为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可能觉得还叫泡子比较土,也换了个高大上的名字-红湖旅游度假区。环境清新、水草丰美、少用人工饲料是红旗人养牛的传统特色。

   2008年以来,红旗村的奶牛养殖业经历了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换,这群过日子的人在中国乳业的波峰波谷中,有的选择了退出,有的仍在坚守。“一滴奶,一滴血汗”,纵使辛劳换取的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这群牛人也从未放弃诗和远方。他们始终坚守着中国乳业的前沿阵地。在我看来,他们这样做并非是出于别无选择的无奈,是有割舍不下的养牛情结;之所以没有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是不忍离开需要呵护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选择坚守,是因为他们仍然看好乳业的未来,对中国乳业会好转的期待。所以,这里的牧歌始终在荡漾。

因工作关系,笔者有幸经常和这里的人一起作息,随着交往增多,逐渐熟悉了这里的村民和这里的生活。 俯拾即是这群人的境遇和心情,有生存问题,有发展欲望,有俗之恒弊,有人之常情,有仁义道德。这些常带给笔者一些新的思考。比如:在转型升级的乳业格局中,传统的养牛人会成为最后的奶农吗?村庄周边的土地到底能不能承受数千头奶牛的粪水还田?这种模式到底能不能可持续宜居宜业?如何把大家有效地组织起来,以“人和”激活这里的“天时”和“地利”?

作为农村现代企业制度代表的合作社能不能盘活传统养殖区的存量成为传统奶农的诺亚方舟,都有待从实践中获取答案。伴随着2016年以来乳业形势的嬗变,这些问题逐渐归结成了那句著名的对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高质量的奶与低收益的牛

近些年在奶业振兴政策的感召下,不少资本和人员跨界而来,与传统乳业人在一起以守土有责的担当精神,令行业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的今天,国产奶质已经不逊于甚至超过欧美和日本,堪称拥有世界一流的奶源和工厂。但国产奶似乎叫好不叫座,养殖环节面临的严峻形势也随之而来。中国的规模化牧场就如同依靠外援的足球俱乐部,用进口的牛、进口的设备,甚至进口的牧草对阵进口奶,一场代价高昂的PK在所难免。随着奶源的增加,买方卖方市场发生了变化,利润向加工环节集聚,困难向上游传导。养殖业者尚未分享到成长的快乐就有些岌岌可危。牧场建设形成的大量递延资产有待摊销。纵使国家给予过补贴,但为了可持续发展,牧场实际运行中折旧总归要算的。如此这般,国产乳业以目前的产品线,除了打新鲜牌,似乎也难挖掘出新的主场优势。

在乳业链利益格局重构中,红旗奶农算是小确幸,这得益于合作的乳企比较优质。但有时也是痛并快乐着。当然,我们也以向死而生的态度,悟出了个生存之道,就是立足在源头上挖潜。这样做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行业。红旗村恰恰有守家在地的主场优势。用当地人的接地气的话讲,叫丑妻近地家中宝。虽然在某些领域经验主义走到了尽头,但在养殖业似乎尚能持续。在合作社中,人员和各种物料按工作流程组织起来,不养牛的村民有的成为了牧场员工,原来的兽医还是兽医,配种员还是配种员,各自也有公共卫生责任区。他们每天骑着农用电瓶车按点上下班,一件事由自己单独干变成了一群人一起干,从各算各的小账到彼此结成了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供体,大家与乳企间的互惠互利意识增强。这种形态的GDP模式绝对是养人的。

拿来主义与舍本逐末

 在养殖设施走大型化高端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该警惕被单一模式牵着鼻子走的倾向。如果说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那么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和黑龙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不同的。都追求高产,也许未必达到数量质量价格齐升的局面。正如中医中药在没有西药进入的数千年里也保护了国人的健康一样,不必过早形成模式依赖和路径依赖。作为合作社形式的牧场,我们有开放式的心态,也主动谋求通过先进做法提升效率,但简单实用最好。

农业在保障供应的情况下倡导要回归绿色天然的老农时代,养牛业何尝不是。贪大求洋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可小觑,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似乎又要重复。在目光仰望欧美的时候,不妨向西借鉴一下印度。印度的牛数量和产奶量都是世界第一,耕地世界第二;中国耕地面积牛奶产量都居世界第三。中国和印度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庞大的市场,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中国在奶业升级过程中主打大型牧场,而印度相对关注散户利益(或因印度以水牛为主有关),经过多年努力,印度奶业合作社成了高品质奶的载体。包括牛粪的处理,两个人口和农业大国可以互相借鉴。

正如任何形式的变革都代替不了基础管理一样,无论是股份公司、合作社还是散养户,只要管理到位,质量可控,牛和奶是平等的。不必让本土养殖业削足适履去盲目对接所谓高大上的模式。只要监管好奶质,所在地无环境承载压力,尽管英雄不问出处,就大胆容许原料奶通过多种渠道快速形成不同奶制品。比如鼓励奶吧等零售终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消费牛奶,在云南,大理白族妇女手工挤出牛奶在大街上做的乳扇也是很受欢迎。

四、合作社缺乏牛二代

随着各种新技术嵌入养牛行业,带来了行业效率的提升。合作社要想求生存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也常开“牛棚会”,就地谈论如何发挥好成本优势。也预判危机,目的是用危机感替代危机现实的到来。比如:当奶价降到无利可图且持续L型的时候,会依次采取维持牛群,压缩牛群,卖牛止损,外出打工,成为最后的奶农。虽然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依据现有奶农的年龄结构,即使外界环境不变,这届奶农中的大部分也就干5年。这期间如果缺乏收益激励,可能就没有牛二代接续,现有模式估计就会因人的老化而断档。

春节期间,笔者也走家串户接触牛二代,感觉他们都是懂事的孩子。但说实话,就目前的奶业状况,我既寄希望于他们学成回来,又不忍“忽悠”他们回来。除非我们把底子打得更好。所以在此也呼吁行业政策制定者在中国奶业提档升级过程中关注奶农的生存现状。不搞形式主义的一票否决,为中国奶业留下根基。换位思考,面对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的社员先天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后天非常努力,又很少能享受到公共服务。甚至中国奶牛的饭碗也遭受着国人不良行为的威胁。比如,餐桌上的浪费就会造成人与牲畜争口,自然会令饲料价格上涨,抬升国产奶成本,导致国产奶性价比不高。奶农和奶牛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并在物质上体现。

     图3.外出学习交流

五、事由人兴  主场优势不能丢

红旗村作为中国乳业主场的一个缩影,无论乳业如何提档升级,主场优势不应丢。红旗村这群恪尽职守的奶农队员不应被掉队,靠高标准提升竞争力是对的,但不要奢望把一些锦上添花的成本顺价到消费者头上。毕竟一杯奶不是三桶油,在衣食住行中牛奶还达不到刚需和垄断地位。通过挖掘主场优势,以质量、成本对接行业秩序更稳妥。尤其在消费者信心恢复阶段,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造成哀鸿一片。在社会资本得不到预期回报的情况下,国家补贴成为必须。否则,不仅留不住人,也留不住资本,势必难以为续。一些依靠政策扶持建立起来的设施也会被闲置。

2013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这个战略性决策客观上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承接。若真诚关注,会觉得红旗养牛人的这种坚守也是为国养牛,为祖国的下一代养牛。中国迫切需要本土的优质奶粉作为下一代口粮,而优质的奶源又是根本,也是修复消费者对乳业上游缺乏信任的关键。在波澜壮阔的乳业变革中,在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和市场运行规则下,红旗人是利己利他的。红旗村的养殖方式也也从一家一户散养改变到TMR日粮,从人工锹镐手推车处理牛粪变为自动循环往复的刮粪板和干湿分离,从手工挤奶到数字化计量的机械化榨奶。红旗养牛人也是与时俱进的。

我从冬日凌晨两点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中就毅然起床劳作的红旗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坚韧,牛舍里瞬间准时亮起的大片灯光令人温暖,赶牛的吆喝声和榨奶机的吞吐声唤醒着旷野的清晨,这样的情形又何尝不是美丽乡村的一景。

当奶车满载着奶农们的希望把鲜奶第一时间送往乳企生产线时,才标志着凌晨开始的工作告一段落。而此时,不过早上五点多钟,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

在我的看来,他们和洛杉矶早上4点就起床刻苦训练的科比一样是正能量的承载者,都有一份匠心和责任心。养牛是养家,种饲料也是种生活。如果能写下这群人的喜怒哀乐,使这种披星戴月的生活在文字中变得丰盈,使这种原汁原味的吃苦耐劳得到发扬和传承,应该是件有意义的事!寄望于裨益这片家园,就有了动笔的初衷。愿洒满养牛人汗水的红旗村成为流淌着奶和蜜之地!

                         2017年5月13日夜于沪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340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6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329评论 0 32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78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83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9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93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45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50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67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73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56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4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7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57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09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广庆 调研背景及方法 1.1调研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也成为人们...
    龙城17阅读 3,548评论 0 8
  • 世人所厌弃的 病,带着病 远离五千年的闹市 青灯白水 罪人心经
    活在你故事里阅读 300评论 0 2
  • 一个人找了个闲暇的时间,终于在影院看完了小李子的《荒野猎人》,两个半小时的故事,虽然出场的人物不多,情节却非常紧凑...
    甘球阅读 656评论 2 9
  • Parse data from recruiting sites Frequency of job being l...
    crf1028阅读 187评论 0 0
  • 我是孟婆,常驻在奈何桥边,从记事起就一直在这里,为前往投胎的人提供一碗孟婆汤。每隔25年,我都会见到他——东方彧卿...
    阳光会发光阅读 309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