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说教管用吗?
周末到外面吃饭,我旁边坐了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背对着我们,妈妈坐在侧面。饭店的椅子不高,对于孩子来说坐下的时候脚尖踮起刚好能碰到地面,这一点却激发了小男孩的兴趣,他把脚上下摆动就能达到敲打地面的效果。慢慢地发展到用脚敲打桌子腿,铁制的桌腿每次都能发出清脆地声响。
妈妈看向我们,表情有些尴尬,开始制止孩子的行为:
“不要敲了!”
“为什么?”孩子显然还没有玩够,
“你要遵守规则,这是饭店,饭店有饭店的规则,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则,你不遵守就会被赶出去。”
“哦”,孩子停下了。
两分钟之后,重新开始了刚才的行为。
“你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呢?你看每个人都在遵守规则,这个社会都是有规则的,每个人都要遵守……”
如此反复三四遍之后,妈妈终于忍无可忍,把孩子拉到外面。过了一会小男孩跟在妈妈后面委屈巴巴地进来了,安稳地吃完了饭,没发出太多声音。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妈妈做的对,规则感就是要从小建立,不能一味溺爱孩子”“现在不管长大以后到社会上就吃亏了”
确实,规则感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们也见过太多因为幼时没有好好管教长大成“废柴”的案例。但是这种讲大道理的方式真的适合四五岁的孩子吗?在我看来当时这番话更像是妈妈讲给饭店里的其他人听,以此来彰显“我是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家长,我在给我的孩子讲道理。”
我见过太多本着“科学育儿”的初心,学习各种育儿宝典,育儿手册,结果却毫无成效的家长。对于他们来说再多的理论知识一到实操层面都变成了“有理有据的说教”。这类家长要么就是向文章开头的妈妈一样,把毫无意义的理论知识原封不动的加给孩子,不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否听明白;要么就压制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忍耐”“控制情绪”告诉孩子:我很懂你,但是你要听我的;再或者化身“唐僧”:你是错的,但是我很民主,所以我说到你听为止……
作为家长,如果你从未想过改变自己,只是为自己的管教方法找一些理论支撑,学习再多的“育儿宝典”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如果我说: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会认同吗?
即使没有人把他们呼来喝去,对他们指手画脚,他们仍然在太多情况中感到无力。是谁被逼着去打针?是谁在制定家规,而又是谁必须遵守?谁必须到点儿就上床睡觉?
似乎从懂事起,每个孩子都在被要求遵守各种“规则”,他们不能反抗,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打不过大人,讲道理也讲不过大人。他们敏感地捕捉着身边的一切信息,也承受着因此带来的诸多情绪困扰。
成人有那么多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儿童却没有,他们把受到同伴欺负的委屈转嫁为破坏玩具机器人时会被责备;他们把自己昨天没吃到的冰激凌的愤怒转嫁为破坏妹妹心爱的娃娃时会被批评;他们把举手没被老师提问的沮丧转嫁到不写作业时会被训斥;他们好奇地探索桌腿和地面发出的不同声音时会被说教……
太多的“育儿宝典”为我们提供管教孩子的N多办法,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我们需要去“管教”他们吗?这个世界是大人的,每个成年人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从未想过走到孩子地世界中,倾听他们地声音,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
陪他们游戏,走进孩子的世界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写道:游戏,是孩子的语言。
陪孩子玩游戏,能够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游戏中,一切都可以以孩子为主导: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变成无所畏惧的大魔王,可以打到一些他们想打倒的对象;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满足自己一直未被满足过的愿望;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做一个永远的赢家,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自信心……
游戏是孩子所拥有的为数很少的工具之一,能够让他们表达感受。游戏不仅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孩子乐于和我们合作时,他们往往能做出比“听话”和“懂事”更令人欣慰的事。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如果在小男孩拍打地面、桌角的时候妈妈能及时了解孩子这样做是因为找到了音乐课上韵律感,从而和孩子玩起了咀嚼游戏,用牙齿咀嚼食物的韵律来替代脚上的韵律,是不是既能吃的开心,也不打扰别人呢?
年龄小的孩子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角色扮演游戏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感受;想要知道孩子在学校里是否被孤立,组织所有布偶娃娃参加比赛的游戏可以让我们对真实情况一目了然;自卑的孩子通过在游戏中做强者能重拾自信;与父母缺少联结的孩子通过和父母的游戏能够建立信任……
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它不一定要借助华丽的道具,不一定要很大的空间,不一定要多么复杂巧妙,它只需要放下一切芥蒂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地父母。
放下手机,扔掉焦虑,做一个具有游戏力的父母吧!
未完待续 下篇:《游戏力,你需要培养》,介绍如何做有游戏力的父母。
参考书籍:劳伦斯·科恩《游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