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第七期约练挑战第四周第四场
共15场,总24场(12+1+11)
约练角色:来访
想成为什么样的来访?
需要倾诉和陪伴的?需要引导和点拨的?需要具体建议的?
被赋能的感受和最初有了一些不同,是熟视无睹了,还是对直奔主题有了更加迫切和直接的需求?那么,我在做观察甚至咨询的时候,能否及时赞美和赋能对方?还是要练,要谦卑。
约过的咨询师,带来过良好感受的咨询师,轻易表达了自己的赞美和期待,也给对方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即使不是出于本意。期待就会有压力,压力就会想小心,也许对方的体验感会变差,最糟糕的是,这一切我都一无所知。没有期待,就没有压力,也就无所谓失望。做不到没有,那就少一点,藏不住,那就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一件事情一直做,是因为在做这件事时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如果反过来,将某事与糟糕的感受不断连接,是否可以改变事情出现的频率?
一直见的一个人,让别人获得的是失败和挫败感,这种见面就会让人难受,和次数无关,和努力无关,越努力越糟糕。如果反过来,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人,能在他身上过得成功感和自信感的人,一直见他,是否可以创造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感受?
感谢咨询师老师和观察员老师的陪伴,还是那句话,没有不带来收获的约练,把这份收获试着转化为一小步的行动,就从一厘米开始。
二读《解码青春期》P130-135
如何说服孩子获取帮助
或者转换一下题目,如何说服孩子尝试一下咨询。
青少年遇到的不同人生事件,如父母离婚或者与老师产生矛盾,会造成他们的压力值攀升,严重的会导致疾病。如果觉察到孩子不对劲,可以考虑向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会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把心里话讲出来,但见咨询师的提议,常常会遭到孩子们的反抗。反抗常常源于两个原因,一,将咨询视为羞辱;二,不愿自揭伤疤。
我们可以试试这些:
一抛弃羞耻感。
“咨询不是为软弱的人准备的。它是专门为那些诚实且勇敢的人准备的,因为去咨询意味着➡我真的想理解这一点,我觉得自己需要有人引导来弄懂它”。可以试着这样和孩子说。
二找到一个能跟孩子合得来的咨询师。
三从一开始就设定比较健康的期望。
四让孩子自己去一次。
三 传递
疲惫至极的时候,有人帮你把饭装好,水果和酸奶放好,等着你来,很温暖。谢谢老公。
大宝的状态看起来比昨天更好一些,睡的更早,穿的更暖,精神更足。和外婆提出了要求。妈妈询问你相关计划,有了及时的回应和自己的安排。
我们是携手同行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