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原来觉得这个词距离自己很远,可是这两年却越来越有心得。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我总要对自己做很多心理建设,害怕稍一不留神就露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前段时间和人聊天,对方常常针对我的观点提出一些貌似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观点。我一面小心谨慎地规避自己的知识漏洞,一面手忙脚乱地搜说信息,常常几句话下来就感觉到一种筋疲力竭。可是偏偏我又是一个超级憧憬知识的人,所以无数次受虐地接受对方的信息输出,无数次地忍受自己无知的羞愧感,以至于结果,我总觉得自己和对方隔着深深地鸿沟,想跨越,拼命追却总也到达不了。然而直到前几天一次聊天我才发现,原来我以为的并非对方的全部,以往他只是显露出最博学的一面,而这一面刚好地我不知道而已。那一刻坐在阳台上,有微风吹过,紧张的心像突然因这清风温柔地安抚而放松了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接触的后期教育对自己的价值观影响是巨大的,从而导致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即便大类相同,可是依旧有着细微的区别。比如同样喜欢看书,有人侧重于看武侠,有人迷恋言情,有人喜欢历史,有人就是喜欢从鸡汤文中摄取能量诸如此类。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旦提起兴趣和爱好,往往喜欢从自己擅长的切入点着手,原本欣喜地盼着可以找到共同之处,谈到最后却越谈越慌张没底“为什么对方知道的我都不知道?”于是接着对方的思路拼命填补自己的空白,可当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的时候却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时代每时每秒都在产生新的信息,同时对过去的知识也只窥探到九牛一毛,更甚至的是自己学习过得知识还一直处在不断忘却的过程中,于是焦虑感一层一层地笼罩住自己对知识获取的兴趣,甚至最后唉声叹气地产生了一种悲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现状。
可是经那天的经历,我终于明白,知识太多,想要了解一个人,一段文化,一个信息系统真的急不得,与其压力过大而沉浸在紧张低效的氛围内,远不如让自己怀着一颗探求的心。别管别人一年看了多少书,知道多少东西,网络上流传的必读书单有多长,只要跟着自己的喜悦和爱好走,哪怕蒙着眼睛心里也是清明的。因此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获取知识的心理——知识崇拜。
何为知识崇拜,举个例子:最近看到窦文涛在《圆桌派》中提到,自己喜欢看书了解知识,不是为了向谁炫耀自己真的博览群书,知识多么渊博,而是真的想要了解这些知识。由此引发的对知识的望洋兴叹更成为一种美妙的境界。一面在于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闪烁在夜空中灿若星辰的浩瀚人类文明历史,一面是自己能够永远像孩子一般怀着憧憬欣赏并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些知识。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曾陷入过两个误区,一个是最初的状态,看书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甚至是用虚高的假象掩饰自己无知的孱弱。可是慢慢积累知识的路上这一点慢慢被自我摒弃,这也大概是知识给我的引导,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羞耻。另一个即疯狂购买书籍,可是到目前为止一个大大的书柜里还有一些连塑封包装都没拆掉的书。想自己买的时候大概也曾有过雄心壮志“要了解不同分类的图书,要为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而奋斗”。可是如今看看书柜里某些再没兴致翻看的图书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颓败感。说的难听一点,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对知识崇拜的误解而导致了我总陷入一种反向的弥补里,以为拥有了图书便是拥有了知识。把知识看做是一种自我的外在包装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对知识热爱的初衷。
由此大概是可以这样总结:别着急自己了解的太少,用欣赏的眼睛看下去或许不会成为博学的人,但是沉静下去的心态无可替代。另外是找适合自己书但要提醒自己不要深陷某一类别的知识里,因为片面放任自己对知识的惯性很容易掉进一种反复确认性认知里,失去探索新东西的乐趣和动力。所以正确认识知识危机,做个崇拜知识的书虫也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