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被知识网红吸引,是因为某位老师说“教,是为了更好地学”。
这种大胆的表现方式与我们过往对“半桶水响叮当”的批判截然相反,他们承认自己的不足,迅猛地吸收知识,并鼓励更多的人用这种形式升级知识体系。从关注曹将,小荻老师,到他们的朋友圈“秋叶”“萧秋水”“剽悍一只猫”等等,他们各有所长,但一个共同点在于,强大的知识获取能力以及一颗分享的心。
就跟世纪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弄明白他们到底是先主动分享,还是先建立起较常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与知识都在呈螺旋式上升。
在读书群里,有一位内敛羞涩的IT男,每每读到有价值的书籍,会用思维导图搭建其中的逻辑,把精华分享出来。渐渐地,他从其中觉出几分成就感,原本见人脸红、说话紧张声线发抖的习惯,在分享起读书感悟时一点也不明显,而且头头是道。
像这个IT小伙一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并不常见,因为耳边充斥着浮躁的喧嚣。
在这个鼓吹着“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经济”为知识冠名,让它沾染了过多世俗色彩。太多的人想着一步登天,有捷径可图。这也是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公众号、微课用“速成”“崛起”等字眼在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吐槽“知识付费——那些年跳过的坑”,他们没有意识到,纵使广告难免夸大其词,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一环很可能是在他们的“方法”上。一味听课却鲜少输出,很容易出现“我来了,我看了,我走了“的低效能结果。
不过,有低效能学习者的地方,必然有一群学霸学神的存在。比起低效的听课者,学霸们总是第一时间整理出学习笔记,进行知识复盘,分享在自己的公众号和朋友圈中,慢慢拥有了自己的读者和圈子,并随之收获着原先未曾意料的影响力。在这个阶段,他们也逐步实现了自己的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