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抒发离愁的拙作发布在平台上,意料之外的阅读量达到三千多。作为一个菜鸟我深感惶恐,评论区的留言更是让我感动得眼眶湿了一次又一次。
看到有人说,这样的干部不多了,我忍不住想为我深爱的部队辩白几句,这样的干部一点都不少,他们一直在,以后还会在,这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传承。
老公刚毕业分到基层,有幸遇到了一个好领导。团战政委在当时的我们眼里是最大的领导,对他充满敬畏。他才高八斗,是写材料的好手,却没来由的欣赏我老公这个初出茅庐的木讷的从不到领导面前转悠的部队小白。
有一次他打电话叫我们去他家吃饭,很突然,我俩手忙脚乱买了些水果往他家赶去。嫂子亲自下厨,一桌饭菜全是家的味道。他家还有另一对夫妻,笑语晏晏,能说会道,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政委送走那对夫妻,留我俩稍等,他说,安排这顿饭就是为了让我老公看看人家是如何说话的。政委的话我始终记得,他说光有才还不行,你得学会把自己推销出去。
之后我老公还是一如既往地寡言少语,直到现在也没学会处事圆滑,可政委的点拨之情我们铭记心间。
后来我基本没怎么见过政委,直到我快要生产。产期刚好在七天年假,半夜腹痛来袭,打电话要车,却被告知节假日出车需要领导签字批示。那个年代没有私家车,我趁着阵痛的间歇说,不然就走到医院吧,反正也不远。老妈说,那怎么行,生孩子谁说得上,万一生在半道上怎么办?
老公急红了眼,万般无奈拨通了政委的电话。半夜两点,政委二话不说把他的配车派了过来。出院的时候没打算给领导再添麻烦,搀扶着走出医院,送我过来的那辆越野车正在门口等我。
政委也转业了,走的时候都没能去送送,知道他儿子考了很好的大学,知道他在地方上生活的很好,这,就够了。
我老公从基层进到机关全在我们意料之外,老公向机关来检查的领导汇报了工作,没过多久他就被安排到重要的工作岗位,几年后,那个机关领导要转业了,他才告诉我老公,是他一眼看上了老公的业务素质,力排众议把他调了过来。
从基层到机关,给了老公更大的发展平台,也让他遇到了如师如友如兄长的新领导。
这时的领导已经可以称之为首长,中国航天史上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史册,不需要我锦上添花。我只想给大家讲讲他的“传说”。
传说他出身贫寒,抓过蝉蜕,贩过棉花,传说他当兵出身,一步步走上零号指挥员的岗位,传说他过目不忘,念文件也能念得让大家睡意全无……
这些只是传说,我却亲眼见过央视纪录片里也拍不出的另外一个样子的领导。
他不高,脸上总挂着笑,每天骑着破自行车穿梭于场区,不时与人点头笑眯眯的打着招呼,你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偌大单位的一把手。
他也批评人,每次老公都心服口服,写材料的水平在他的指点下大幅进步。他心里藏着底层的人,率先提出家属工也该享受和干部相同的福利,他第一个推出家属食堂,到现在场区还流传着我们食堂饭菜最香的传说,他很少在食堂就餐,除了偶尔的突击检查。
他进到食堂垫着碎步急急往里走,笑着挥手示意门口吃饭的人继续不用理他。跟在后面陪同检查的的人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他自己端着饭菜找桌子就餐,不时和旁边的人交流几句饭菜的口味。
检查中遇到了独自打饭的老职工,儿女在外地,老妻病卧在床。领导忙指示,老人家来打饭不用等到开饭时间,有困难不方便的时候要安排战士把饭菜送到家。
领导从不让我们去他家,食堂成了我见到他最多的地方。如今我已离开了老单位,可我一直怀念食堂的饭菜香味和食堂里笑眯眯的老领导。
我们很幸运,总是遇到好领导,那年,爸妈来探亲,春节难得的热闹团圆。年三十的下午,领导的司机送了两瓶酒过来,不一时领导打电话说,知道老人来了,他理应探望,可春节期间实在太忙了,拿两瓶酒你们翁婿俩好好喝。我爸激动地把酒收起来,说要带回老家给亲戚尝尝,好酒常见,可这么大的领导送的酒这辈子第一次喝。
老领导退休了,老公在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几次提出要去看望他,可他每次都找理由拒绝。三四年了,场区里见不到他的破自行车,食堂里也没有人垫着碎步急急的走。
看看,谁说好干部不多见,我们的部队从来不缺好干部,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留给后辈的不止是荣光,更多的是心怀基层心怀普通人的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正在热播,他们说,饮食是一种传承,舌尖上流淌的是中国人几千年饥饿后的惶恐,那么我们的部队我们的干部何尝不是一种传承?传承的是一颗心尖朝下长的良心,传承的是出身草根心系大众的子弟情,传承的是八十年的优良作风,万万年的钢铁长城。
当兵一场不虚此行,穿过一身戎装,收获几多情谊,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那些曾经的领导如今的老兵身上永不磨灭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