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通解:
孔子说:“他的父亲在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故去后,就要看看他的德行品行。若三年之内他没有改变其父生前对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称他为孝子了。”
笔记:
对道的解释差别导致了对这一节很不相同的解释。有说道是指父立下的规矩,但更多的是指那些规矩中合理的部分。也就是说强盗的儿子不做贼不谓其不孝。《论语译注》: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裏應該這樣看,所以譯爲“合理部分”。 所谓“时也势也”,事物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有些长辈立下的规矩或者先辈留下来的东西该改还是要改,比如,以前都是人翻地,现在改用机械化就是不孝吗?但是孝顺父母,和睦兄弟这些虽千古而不变。
另外,无改于父之道也有解释为不改变对父亲的孝顺态度的,所谓先人已逝,音容犹在。也就是不因父母的错误,是否在世而确定是否孝顺。瞽叟几次三番的要弄死舜,但是舜依旧依恋父亲,后世称其孝,但是舜执政的方式内容估计没有一样是他的瞎子爹推行的吧。
《论语集释》:范祖禹論語說(朱子或問引):爲人子者,父在則能觀其父之志而承順之,父沒則能觀其父之行而繼述之。其实也是个继承父之合理行为的意思。
综上所述,此节指出的孝是落实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是对父辈先辈言行操守合理的先进的部分的继承和推进。不变的是根本态度,而实际实施的具体行为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