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人好!我的专题系列【入乡随俗】又来啦!
【入乡随俗】这个系列目前已更新两篇文章:《我的家乡》,家乡的拜拜习俗《“拜老爷”,你绝对拼不过我们》,今天是本系列第三篇《诶,“滴茶哇”》。
作为潮汕人,想要分享的东西太多了。前面大家从我的《“拜老爷”,你拼不过我们》一文中,了解了潮汕人有多么虔诚,这次我要给大家说说潮汕人的另一个最爱:工夫茶。
首先,先正名一下。潮汕茶文化曰“工夫茶”,非“功夫茶”。此“工夫”非彼“功夫”。“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我们称呼“有特殊技能或者本领的工匠人”为“工夫人”。潮汕工夫茶有一套专门的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十分讲究,因此名曰“工夫茶”。
01 “工夫茶”之“真工夫”
要问潮汕人什么是真爱?除了“拜老爷”,当属“食茶”了。潮州话中,我们管喝茶叫“食茶”。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除了填饱肚子之外最重要的饮食活动了。
2008年,潮汕工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我们的“工夫茶”里内藏乾坤。
首先,茶具很讲究。
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种。这里简单说说最核心的四种,即茶壶,茶杯,茶洗和茶盘。
茶壶,潮汕人叫做“冲罐”。选择茶壶,要小而浅。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式样很多,一般为鼓形,取其端正浑厚之意。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核心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
茶杯,茶杯的选择有四字诀:小,浅,薄,白。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为用。“小”则能一啜而尽,“浅”则茶不留底,“薄”如纸使其能以起香,“白”如玉方能衬托茶之汤色。
茶盘,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讲究的是:宽,平,浅,白,即盘面要宽,根据客人多寡来调整茶杯数量;盘底要平,才能使茶杯站稳,不易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浑然一体。
茶洗,形状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泡工夫茶必备三个,一用以浸茶杯,二用来浸茶壶,三用于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其次,茶艺(品茶)很讲究。
潮汕人“食茶”从来不怕浪费时间。随机约上三五“茶脚”(一起喝茶的人),“冲”一壶茶,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方才落肚。
“工夫茶”的工夫很深很深。单单泡法就有21道程序。一壶茶的时间是说不完的。
从“备器”“生火”到“温壶”“洗杯”,从“纳茶”“刮沫”到“洒茶”“点茶”,其中门道,连我这个“土著人”都无法解释清楚。
潮汕人还挺博学,很多工序都冠之以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且说说两道比较有趣的工序吧。
一道是“洒茶”,美其名曰“关公巡城”,如此:水注入茶壶后,第一泡为刮沫,一般不喝,要倾倒出来,第二泡注水后,循环斟杯,速度均匀,茶壶就如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低斟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另一道是“点茶”,称其为“韩信点兵”。续上“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美称“韩信点兵”。
潮汕人“食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万不能大口大杯地喝,而应小杯小口地细酌品味。当地人生活中,食茶品茶已不单单为了解渴,而是品味茶之香,以茶叙情。
除此以外,“工夫茶”特别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让客先,晚辈让长辈先,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髓。
02 “工夫茶”之“珍茶米”
在潮汕地区,“茶叶”更加地道的说法叫做“茶米”,茶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重要。“食茶”和吃饭一样,缺一不可。
就溯源来说,“工夫茶”可分为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每个派系所食之“茶米”各不相同。
福建人喜欢喝铁观音,台湾同胞则更喜爱冻顶乌龙(高山茶)。而倔强的潮汕人,偏偏喜欢单枞茶。
稍微对潮汕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我们在饮食上是相当执着的。即使是离开家乡千里之外的游子,她都依然牵念于那一碗滚烫的“潮汕海鲜糜(粥)”,依旧对“潮汕牛肉火锅”魂牵梦萦。
潮汕人对“茶米”的执着更甚。如果你去潮汕游玩,街头巷尾支起的小圆桌,三五人围坐“滴茶”(喝茶),这其中主角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单枞茶”。
“单枞”意指“单株采摘制茶”。潮汕的“单枞茶”以“凤凰单枞”为之普及,我们一般统称“茶米”为“凤凰茶”。
“凤凰茶”属乌龙茶类,为半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绿茶为不发酵茶)。“凤凰单枞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其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耐冲泡。
“凤凰单枞茶”的分类相当繁多复杂,其中根据茶株的自然香味可分为桂花、茉莉、蜜兰等香型。
“凤凰单枞茶”浓度高,外地初喝者一般会觉得苦。但潮汕人就是偏爱这种“苦”,我们一辈子几乎只喝这种茶,其他茶都“索然无味”,在我们嘴里起不到任何化学反应。
游离在红绿之间,“凤凰单丛茶”的“味苦”和“性平”精准地刻画了潮汕人的性格。正所谓,“一茶一人生”,潮汕人偏爱“单枞茶”,反之,“单枞茶”也塑造了潮汕人。
03 来“滴茶”--以茶会友
喝茶在潮汕还有一种更悠闲的称呼,叫“滴茶”。“滴茶”相比“食茶”来说,显得更加轻松自在。
以茶会友,潮汕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就是“滴茶”。每家每户,一只火炉,一套茶具,一罐单枞,必不可少。潮汕人家,邻里之间,亲朋好友,通常手一挥,很随便的喊上一句“诶,滴茶哇!”,局就成了。
潮汕人对“滴茶”的执着也曾经让很多外地小白哭笑不得。只要你到潮汕人家里做客,不管任何时候,即便是中午饭点,你已饿得饥肠辘辘,首先招待你的不是美味的潮汕小吃,而是越喝越饿的“工夫茶”!请你相信,潮汕人绝对不是故意整你的,他们是真的很真诚地在招待你。
因为,“工夫茶”在潮汕人眼里就是最高礼遇,没有之一。
“一日三茶”可不是开玩笑的。
不少潮汕人早上起来饭都没吃,就先冲上一泡工夫茶,顿时香气四溢。唇碰杯沿,几口下肚,立马倦意全无,神清气爽,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来去“做工课”(干活)。
午饭后,碗筷来不及收,转身再冲上一泡,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消食解腻,快哉。
整个下午的“工课”以晚饭收尾。饭后晚茶乃是“工夫茶”一天中的高光时刻。街坊邻里,结束了一天的劳累,正是组“茶局”的绝好时机。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说说笑笑,谈天论地,也可以嬉笑怒骂,嚎啕大哭。一切的一切,有“工夫茶”替你扛下来。
潮汕不可一日无茶,不管婚嫁还是生子,乔迁还是升学,工夫茶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潮汕,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不管现场多忙碌多凌乱,都有一个角落留给工夫茶。你经常会看到,这边在做法事超度亡灵,亲属们情绪低落哀伤,对面“门厅”却在围炉喝茶,甚至有说有笑;装修新房的工地里,凌乱不堪,但总有一个红桶,倒扣过来,摆上工夫茶具,工人师傅们干一会儿就会跑过来喝口茶。
这可不是陋习,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爱。这种爱贯穿于每个潮汕当地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的孩童,到垂垂老矣的老叟,甚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有人在用茶来纪念你,告诉你,人虽走了,茶并未凉,它一直都在。
工夫茶不仅是茶,也是游子们在外漂泊的心灵归宿,一杯工夫茶,泡出了多少辛酸?茶虽不如酒能够麻痹自己,但是在泡茶,品茶,和三五好友围炉闲聊,何尝不比酩酊大醉更为畅快?
月升日落,晨起暮归。祖祖辈辈的潮汕人在这片属于自己的热土上挥洒汗水,辛勤耕种。他们不仅懂生活,爱生活,他们同样懂茶,爱茶。
工夫茶似乎通过舌尖,融入到潮汕人的血液里,血与肉同在,茶与魂共存。
年年岁岁人不同,唯有那一句,永远不变。
“诶,滴茶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