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仍然出自《公羊传》,解释的是《春秋》中“宋人与楚人平”这句经文的。
我们知道,《春秋》记载的是鲁国以及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春秋时期,鲁国可以算作一个相对强盛的国家,其史官记录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因此《春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当时整个华夏地区的历史缩影。
《春秋》是以鲁国国君世系记事,只记载鲁国与其他国家讲和的事,一般不记载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停战讲和。然而这次,却讲述了宋、楚两国之间的媾和经过,这是唯一的一次例外。
原因何在?皆因两位仁义之君——司马子反和宋华元。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不乏正直仁义之君,他们心系天下,为国为家为苍生,铤而走险、仗义执言,用一己之力平息了一场战争。就如我们今天故事的两位主角——楚宋两位大夫。
楚国在楚庄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尤其是晋楚的邲之战,晋大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晋国还在失败的阴影里瑟瑟发抖。
这个时期的楚国每战必胜,楚王和他的君臣们个个趾高气扬,大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邲之战后,为了对付楚国,晋国联合宋、卫、曹,四国在清丘举行“清丘之盟”,结成战略联盟,盟约为“恤病,讨贰”,就是说,这四个诸侯国要在困难是互相救援,那些对晋国老大有二心的国家,大家都要讨伐他。
四国结盟,宋国亦在其中,当时的宋国同其他那些小的诸侯国一样,多年来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进退维谷,摇摆不定。
此次结盟,宋国已明显地表明立场,背楚亲晋,成为了晋国的同盟国一起对抗楚国。
宋国此举,令楚庄王十分生气,于是他寻找机会,决定惩治宋国。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齐国必须要途经宋国。按照当时的礼法,派使者到别国去,途经他国时需要向所经国借道。
但由于当时宋国亲晋,让楚庄王非常不悦,故而庄王骄横无礼藐视小宋,于是告诫申舟不要向宋国借道,以此来侮辱宋国。
而申舟本就与宋国有仇,听庄王这么一说,深知自己此行必是凶多吉少,于是在临行前把儿子托孤给楚庄王,自己孑然一身凄凄婉婉地上路了。
申舟谨遵庄王的告诫,路过宋国时,果然没打招呼,而是牛气十足大摇大摆地想要经过。结果宋人不干了,你这不是明显地挑衅嘛,太不把宋国放在眼里了。
于是,在宋国大夫华元的主导下,宋人捉住了申舟,并把他杀了。
楚庄王听说申舟被杀后,从寝宫床上拂袖而起,连鞋都忘记穿,直奔到宫门外。他的仆人驾车追到楚国大街上才把马车送到。
于是,庄王召集部下,尽起三军,借给申舟报仇的机会攻打宋国。
同年,即鲁宣公十四年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命子反为主帅前去攻打宋国。宋国战略纵深不长,楚国大军很快就围困住了宋国的都城雎阳。
面对楚国大军压境,宋文公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派人去晋国求援。
那么,晋国此次会施以援手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