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心理学读本。
整本书读完,仿佛身临其中,跟着故事里的主人翁一起进行了一次心灵探索之旅。
本书讲述的主人翁蛤蟆先生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过不少麻烦与笑话,可他现在正陷抑郁,不能自拔。朋友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经过十次与心理医生面谈后,蛤蟆在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中渐渐找到了自己。
了解你的童年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是贯穿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
01 我们的身体都住着一个“孩子”
成年人的行为和情绪像一个孩子,这源于童年时期的”我“,这种存在模式就是“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时,我们具备几种基本情感-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成为自我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婴儿的基本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当随着个体发展时,我们自然调整三原色混合应对、适应各种情形,以此有利生存,自我保护。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强大的父母,从自然型到适应型转变,学会顺从、依赖,讨好和道歉。成人后,当遇到特定的情形下,条件反射般与小时候一样,用这个行为模式去行动和感受。
02 说出你的故事
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双方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合作。
蛤蟆先生由开始质疑到第七次咨询时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本就是一个自我察觉、自我觉醒的契机。
蛤蟆先生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和又极顺从的母亲,家境富裕,但也背负家族企业使命的压力,因而蛤蟆在成长中慢慢失去了反抗,甚至认为 “我没有情绪”。探索其背后原因,原来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父母状态”像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当我们长期处在这种指令下,会自我批判,抑郁-惩罚自己。
03 做自己的主人
当蛤蟆认清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觉醒后,开始思考另一个重要人生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行事。处于这个状态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儿童、父母、成人状态才构成”自我状态“,这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结构。
只有成人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倾听别人的看法。成为自己的过程很难,需要有勇气和决心,付出艰辛的努力,去行动,才能转变。
04 决定世界观的人生坐标
我们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此以后,就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的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四种态度,四个人生坐标,每一个都代表了各自所属的象限。
第一种: “我不好,你好”
低自尊表现,善待他人。通过我们认为自己很差,生活不好,别人都比他好。
通过“PLOM”游戏,可怜弱小的我,玩这种游戏的人容易抑郁,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极端可能会自杀。
第二种:”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就能玩他们的游戏”NIGYYSOB”,这个游戏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个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了看似正常的理由来发火,他们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玩这种游戏的人都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以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来批判他人。
这种人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他们不会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用自卫的方式,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第三种:”我好,你也好“
蛤蟆在明白了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要有目标,他勇敢地许下了终生承诺,选择了”我好,你也好“这个动态过程。
”我好,你也好“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信自己,信他人。蛤蟆决定将靠行为和态度对自己和别人展示这一切改变。
心理咨询师通过倾听、共情、反馈三个方面,促进信任,达成合作。
十次谈话,三个阶段。
第1次至4次,回忆童年,理解儿童自我模式。
第5次至7次,讲出自己的故事,理解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
第8次至10次,理解人生坐标,自我和解。
在这个咨询过程中,不仅要用头脑去思考,也要用情感去体验。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为前提,充分理解自我,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有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才有成长的机会。
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已的对话,当我们有了强大的觉知,理解内心的情感世界,才能管理情绪,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继而由个体走向共生,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
最后,
蛤蟆先生从父母的期待中走了出来,从朋友的看法中走了出来,从自我伤害中走出出来。他的抑郁症好了,也有了新的人生规划。
蛤蟆先生,你真棒!
愿我们都能做自己的主人,专注当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