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一个冲动下报考了CMA,英文版的。冲动的源头不在于这个证书未来有多少含金量,只是刚好失恋,迫切需要一件事情来作为调整心情的过渡。
当时对于CMA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宣传和推销的力度都不如当下这般凶猛,我的考虑:第一,至少是一个国际证书,找工作应该可以加分; 第二,可以同时锻炼英文嘛。相信大部分的财务人员在考虑考证时,都会将以上两点作为理由。很少的人会冲着我真的想学习的心态和兴趣而去考证。
四门课程,耗费了一年半的时间,基本双休都泡在图书馆看书做题了。学习的过程是枯燥而乏味的,很多知识点,其实并不理解而去强行记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考试。考试结束后,舍不得那些厚厚的教材,每次搬家都没有放弃,然而接下来的几年基本没有翻过一页。
这个证书带给我的惊喜,好像只是在接到从美国寄来的快递包裹的那一天,大大的,很光鲜的一个证书,看了半个小时,拍了照,发了朋友圈,接下来的命运大概就是压箱底了,从此再也没有拿出来见光的机会了。
2012年,接到了猎头的一个电话,有一个跨国企业Treasury manager的岗位,问我是否有兴趣。坦白讲,我当时连这个Title 都很陌生,何况JD,一大段的专业术语描述,我觉得貌似眼熟,但只是停留在课本上。挂完电话,回家立刻翻出了CMA的教材,corporate finance 章节中有Hedge( 套期保值)的知识点。又是一番囫囵吞枣地,强行记忆了一下,参加了面试。面试官是一个印度人,很和蔼,但是语言完全听不懂,一头雾水的听着HR的翻译,似懂非懂的回答着。两周后,莫名其妙的收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 。
运气有时候来的太突然。四年的时间,成为我人生最辉煌和最有挑战的一个阶段。
但运气走得也会很突然,原本想象的职业上升,也没那么如愿以偿。相反,曾经让你以为的一段经历会被理解为了专业的不连续,增加了后续挑选工作的难度。
两点结论:
1)带有兴趣的学习远比一个证书来的要有价值。现阶段我再返过去,学习CMA的一些知识,例如经济学原理,财务决策,预算制定等内容,就会觉得特别容易理解了,也觉得特别有价值。
2)没有任何一个证书可以保证我们达到某个阶段,也不要因为取得一个证书而自满,职业生涯的提升,实战能力和性格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