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府普洱|中国名茶品评 (绿茶篇)
名优绿茶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素有“天堂瑰宝”之称,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是绿茶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附近的“龙井村”而得名。历史上 龙井茶分为“狮 、龙、云、虎、梅五种字号,其产地分别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狮峰山、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村和梅家坞,其中产于狮峰山的“狮”字号茶叶品质最佳
龙井茶形如雀舌,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此外,龙井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绿素、儿茶素与氨基酸:口感醇正,营养丰富。饮用龙井茶可以清肺生津、提神健脑、利尿排毒,去烦除腻,杀菌消炎。好茶配好水,龙井茶与虎跑泉井称杭州“双绝”,以虎跑泉水冲泡出的龙井茶味更醇、香更浓,堪称茶中之极品。
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制的叫“明前茶”,在谷雨前采制的叫“雨前茶” ,素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龙井茶在泡饮时,芽芽直立,汤色清冽,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
先时,龙井茶投产期先后及芽叶嫩老,分为八级,即“莲心、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 。今分为十一级,即特级与一至十级。龙井茶在采摘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必须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龙井茶的炒制手法极为复杂,有抖、搭、煽、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工艺,号称 “十大手法”。操作时富于变化,令人叫绝。
洞庭碧螺春
单凭“碧螺春”这韵味十足的三个字,便给人以一种柔美、雅致的感觉。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太湖之滨的洞庭山,属细嫩炒青绿茶。碧螺春以“四绝”(形美、色艳、香浓、味醇)闻名于世。太湖边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洞庭山上茶果兼种,茶树与桃、李、橘、梅等果木枝叶相蔽,花、果、茶叶三者相得益彰,孕育出碧螺春独特的品质。可谓 “人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
碧螺春以初展嫩芽为原料。首先对采摘来的原料挑精去杂,再进行杀青、揉捻、搓团、炒干,工艺十分精细。其中,炒制茶叶时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曲卷成螺”。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关于碧螺春。民间有这样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陬丽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她十分喜爱唱歌,她的歌声如黄莺出谷般轻灵脱俗。碧螺经常对着美丽的山水放歌,歌声顺着流水飘入一个名叫阿祥的小伙子的耳中。阿祥住在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他为人正直、勤劳、勇敢,以打鱼为生。阿祥在湖中撑船打鱼,碧螺在湖边织网唱歌。两人员不曾花前月下,却也在心底互相爱慕。
一年初春,湖中出现一条恶龙,它凶恶残暴、兴风作浪,搅得太湖百姓不得安宁。恶龙贪图碧螺的美貌与歌声,要霸占碧螺为妻。阿祥为了保护心中的爱人与太湖的百姓,发誓要与恶龙决一死战。他与恶龙苦斗了七天七夜,终于用渔叉刺穿了恶龙的咽喉,而此时的阿祥也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之中。
乡亲们将阿祥抬回家中疗伤,碧螺日夜守在阿祥的身边照顾他。然而由于阿祥的伤势过重,病情逐渐恶化。碧螺踏遍洞庭,到处寻找草药。一日,碧螺发现一棵小茶树,虽值春寒时节,它却长出了许多芽苞,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碧螺十分爱惜这棵小茶树,每天都来为其浇水施肥。清明前后,芽苞初放,碧螺采下许多嫩芽带回家中,以开水冲泡后将茶汤送至阿祥唇边。一股清爽的香气沁人心脾,阿祥顿觉精神一振,将茶一口气喝了下去。喝过茶的阿祥居然恢复了一些活力,这让碧螺喜出望外。她将剩余的芽叶用一张薄纸裹着放在自己胸前,用体内的热气将茶叶焐干,然后拿在手中轻轻搓揉。她每天取一点这种茶叶泡给阿祥喝,阿祥在喝过这些茶水后,身体渐渐康复了起来。
阿祥在一天天地恢复健康,碧螺却在一天天地憔悴。她不眠不休地照顾阿祥,最终将自己的身体累垮了。阿祥痊愈了,而碧螺却面带微笑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这个美丽而善良的妤姑娘,人们将这种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绿茶中的佳品之一,产于安徽黄山风景区和与之毗邻的汤口、冈村、杨村、芳村、长潭、充川、千金台一带,其中汤口、冈村、杨村、芳村四个产区在历史上被称为黄山”四大名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名山产名茶”。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太阳照射的差别较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戍成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造就了黄山毛峰的独特品质。如今黄山毛峰的生产地已扩展到黄山山峰南北麓的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黪县、歙县等地。
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因新制的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故名毛峰。将黄山毛峰入杯冲泡后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而有活力,饮后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黄山毛峰分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特级茶在谷雨前的清晨采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被当地人称作“麻雀嘴稍开”。将鲜叶采回后摊开,并进行拣剔,去除老、茎、杂。在晴天采制的茶叶品质最佳,并要于当天杀青、烘焙,将鲜叶制成毛茶(现采现制),然后妥善保存。在出售前,仍要经拣剔去杂质,再行复火,达到茶香透发,而后趁热密封包装,才能销售。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 ,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此茶产于江西庐山,因云雾缭绕的庐山而得名。庐山为海拔一千多米的中等山地,东有鄱阳湖环围,北有长江环绕。这里山涧峡谷交错,泉涌瀑飞,林中终日云烟缭绕,年均雾日多达190天。如此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庐山云雾叶肥芽壮,白毫显露,色泽葱翠,吐香如兰,滋味醇厚,清鲜爽口的独特品质。其茶叶耐冲泡,汤色鲜明,饮后唇齿留香。庐山云雾属于高山茶,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多酚类、芳香油等物质都比一般茶叶丰富,不仅品质好,而且药用价值显著,具有宁思安神、消食解泻、杀菌排毒、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效。如此美味又保健的佳品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早已是供不应求。
蒙顶甘露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我国咏茶诗文中的名联,也是赞誉蒙顶茶的著名诗句。蒙顶茶被尊为 “茶中故旧” 、“名茶先驱”, 而蒙顶甘露则是蒙顶诸名茶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种,成茶形质俱佳,常被用作我国外事工作中的礼茶。
蒙顶茶因产于蒙山之顶而得名,而且蒙山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成为其优质品质的保证。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与峨眉山引相邻,南与大相岭相望,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还有青衣江从其山脚环绕而过。
蒙顶甘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川雅安府志】之中就有了 “蒙山上清峰产甘露” 的记载。根据专家考证,蒙顶甘露是在总结创制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 “万春银叶” 两种茶的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它既继承了上述两种茶的炒制方法的优点,同时又将其加以改进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蒙顶甘露炒制技术。
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只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时,蒙顶甘露的采摘工作就开始了,采摘标准是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
蒙顶甘露的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其中解块整形是决定成茶外形品质的关键。将鲜叶采回后,先要经过摊放和杀青,再进行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以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同时也为“做形”工序创造条件。
蒙顶甘露外形紧卷多毫,颜色嫩绿润亮,香气馥郁浓醇,芬芳醉人;经冲泡后,舒展开来,叶底秀丽匀整,如雨后春笋般立于杯中,茶汤也渐渐变成黄绿色,且清澈明亮,入口有香馨高爽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和霍山县,因其外形呈片状、似瓜子而得名。因为主要产自金寨县齐云山,所以六安瓜片又被称为“齐云瓜片” ,而且,齐云山所产的瓜片,是同类茶品中的佼佼者。
除却齐云山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六安茶的优良品质还得益于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爪片的采摘时间较其他高级茶迟半月左右,于谷雨至立夏之间进行。六安茶的采制方法十分独特:首先,必须等鲜叶长到“开面”之时才能采摘;其次,要让鲜叶经过 “扳片”,去除茶梗与芽头,并掰开嫩片与老片;再次,将嫩片与老片分别杀青;最后,分三次进行烘焙,火温由低至高,特别是最后要拉老火,直至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将其密封储存。这最后的过程实为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 “火功” 。
极品六安瓜片白毫披复,形似瓜子,平展匀整,色泽翠绿起霜,汤青绿而明澈,滋味醇而鲜爽,回味甘甜,香气浓馥,沁人心脾,有消暑、清心、悦目、消除疲劳等功效。清明前采制的茶叶称为“提片”,品质最佳;谷雨前采制的茶叶称为 “瓜片” ,品质次之;梅雨季节采制的茶叶称为“梅片” ,品质更次。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是我国绿茶中的名品之一,因其外形条索紧直、细圆。茸毛明显,峰尖显露而得名。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市,这里地势高险、雾气弥漫,使得茶叶香气浓郁,口感醇正。
信阳毛尖按季节可分为三个品种,俗语“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说的就是信阳毛尖。此茶采摘期分三季:谷雨后采春茶,芒种前后采夏茶,立秋前后采秋茶。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秋茶产量极少,特别珍贵,所以说“秋茶好喝舍不得摘”。春茶和秋茶都是茶中上品。
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独特,炒制分“生锅” 、“熟锅”、“炒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信阳毛尖初制后,经人工挑出成条不紧的粗老叶片、黄叶、碎末,及茶梗。经过挑选后的茶叶便是“精致毛尖”,可拿到市场上销售。挑出来的青绿色成条不紧的片状茶,叫“茴青” ,属五级茶,春天采制的茴青又名“梅片”。那些挑出来的大黄片与碎片则不能列入茶级。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顾渚紫笋的绝妙滋味早在唐代就为人们所称赞。陆羽在《茶经》中说:“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高度评价了紫笋茶的品质。到了唐太宗时期,紫笋茶被列为贡茶。唐代诗人张文规曾形象地描绘了进贡茶时的情景: “凤辇寻春半醇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钿笑金动,传奏湖州紫笋来。”皇室规定将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被称为 “急程茶” ,因必须确保其在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用于祭祀宗庙,所以每年的这一时期,湖州当地的官员都要排除万难,确保急程茶的采制与运送。另据县志记载,为大量种植紫笋茶,朝廷在顾渚山下设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 在产茶期,从事采制茶叶的人员可高达三万人。这座贡茶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皇家茶厂” 。顾渚紫笋作为”贡品”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明代,长达600年之久,在中国名茶中首届一指。
顾渚山东临太湖,三面环山,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紫笋茶紧实完整、灵秀挺立的外形。上好的紫笋茶一芽一叶,状似鸟舌,芽叶细嫩,色泽翠绿带有毫毛。用当地优质的紫砂壶冲泡,茶汤色泽碧绿,隐约含有兰花之香,浓郁而悠扬。
太平猴魁
“刀枪云集,龙飞风舞” 的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北麓的黄山区。黄山区常年被云雾笼罩,气候湿润、气温较低,同时黄山区土质肥沃,孕育出的太平猴魁色、香、味、形都别具一格。太平猴魁的每朵茶都是两叶环抱一芽,俗称 “两道一枪” 。其叶片平扁挺直,不曲、不翘、不散,素有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太平猴魁的叶片色泽匀润呈苍绿色,叶脉隐隐泛红,被称为“红丝线” 。芽叶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放人茶杯冲泡时,绽放成朵,或悬浮于茶汤中,或沉至底部。绽放的芽叶好似小猴子在逗弄、嬉戏般,使人欣赏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太平猴魁香气浓郁醇厚,使人在品饮茶汤时可充分体会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的意境,别有一番“猴韵”在其中。
民间关于猴魁茶有着这样一段传说:
在风景秀美的黄山上,居住着白毛猴一家三口。老猴子夫妇非常疼爱小猴子,经常带着小白猴在黄山的各个山峰觅食、嬉戏。小白猴长大后,独自外出玩耍。一日,它到了黄山北边的太平县境内时,为这里旖旎的风光所吸引,贪玩不归,最后竟迷失了方向,再没有回到黄山。
小白猴的走失急坏了老毛猴,它们一个下山来寻找,一个留在黄山守候。老毛猴跑遍了整个太平县都没有找到小白猴。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毛猴病死在太平县东北方向的一个山坑里。这山坑里,住着一个叫王老二的老汉,他为人善良、敦厚,以采野茶和药材为生。一天,老汉上山采茶,发现了死在山坑的老毛猴。善良的老汉把老毛猴移到山冈上并埋葬了它,还挖来了野茶树与山花栽在墓的四周。
第二年春天,老汉来到这个山冈上采茶时,发现山冈居然变了个模样:整个山冈都长瞒了绿油油的茶树,所有的茶树都枝壮叶茂。原来老汉去年埋葬的老毛猴是一只神猴.为了报答善良的老汉,变就将这些茂盛的茶树赐给他。从此,老汉有了这一座茶山,就再也不用翻山越岭的采野茶了。
老汉为了纪念神猴,也为了感谢神猴赐茶,就把神猴墓地所在的山冈叫做“猴冈” ,把自己住的山坑叫做 “猴坑” ,把从猴冈上采制的茶叫做“猴茶”。
金奖惠明
金奖惠明,又称“云和惠明” 、“景宁惠明” ,简称“惠明茶” 。此茶始产于唐代,因交通闭塞而知者甚少:清咸丰年间,始渐有名;1915年获国际金奖,遂在全国扬名: 民国后期,茶园荒芜,制作技艺失传: 后于1979年恢复生产,多次被评为 “全国名茶” 。
惠明茶产于景宁赤木山惠明寺的周边,由浙江畲族人创制。惠明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唐大中年间,有一个名叫雷太祖的畲族老翁带着四个儿子逃荒。在从广东逃往江西的途中,老翁遇到了一个和尚,两人聊得十分投机,结伴同行至浙江才分开。雷太祖在景宁的一个名为大赤坑的荒凉深山坞里搭起了茅棚,父子五人垦荒种地,艰难度日。后来,当地豪强霸占了父子五人辛辛苦苦开垦的土地,并把他们赶下了山,于是雷太祖父子再次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他们碰巧在景宁鹤溪又遇见了那个和尚,并对和尚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尚非常同情他们,于是把他们带到了自已的寺院里。这个和尚是赤木山惠明寺的开山始祖。他让父子五人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雷氏父子为感谢和尚的帮助,便把栽种出来的茶称为“惠明茶” 。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茶,又称“都匀细毛尖”或“白毛尖”,产自贵州南部的都匀市。都匀毛尖茶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明代时还披列为上贡的佳品,并且因深受明代崇祯皇帝喜爱而被赐名 “鱼钩茶”。都匀毛尖茶品质上乘,其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堪与信阳毛尖姥美,所以至今依然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盛誉。我国茶叶界
著名的老前辈庄晚芳教授曾吟诗赞美之,云:“雪芬芳香都生匀,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都匀市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及肥沃的土壤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在都匀毛尖茶的主产区团山和大定两乡,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苍翠欲滴,为生长在峡谷溪涧两旁的茶树搭建了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良环境。所以,茶树生长健壮、发芽早,满披茸毛的芽叶肥厚柔嫩、持嫩期长。明朝御史张鹤楼游览茶区时,有感于这种独特的环境而作诗云:“云镇山头,远看轻云密布,茶香堞舞,似如翠竹苍松。”
都匀毛尖茶采用的是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未展开的细小、短薄、嫩绿、匀齐的叶片,而嫩度和长度不符合标准及遭受病虫害或色紫的嫩叶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鲜叶采回后要经过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提毫和及时焙干四道工序,最后制成都匀毛尖茶,成茶具有“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即“三绿三黄”)的特色。
成品毛尖茶外形匀整、满披白毫,芽尖细嫩且呈条索状;经冲泡后,叶底绿中显黄,香气优雅清爽,滋味甘醇浓厚,余香在口中久久不散,让人回味无穷。
屯溪绿茶
黄山各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都要在屯溪集散、输出,所以被统称为“屯溪绿茶” ,简称“屯绿” ,又称“眉茶”。黄山脚下的休宁、歇县、宁国、绩溪四县及祁门里的东乡等地是其主要产区。
屯溪绿茶有“首屈一指的好茶” 和 “绿色金子” 的美誉,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极品名茶之一。另外,屯溪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 1573一1620年),屯溪绿茶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5年)年均外销量就已经达到了五百万公斤,1913年更是远销欧美各国,并深受好评。
屯绿分为炒青和烘青两种,其中特珍、屯溪针眉和屯溪珍眉等均属珍品。这些茶虽然外形不一、汤色各异,但“叶绿、汤清、香醇、味厚”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特级屯绿稍弯如眉,有纤细匀整的条索、润绿起霜的色泽及明显的芽峰;泡水后香气馥郁清高,滋味鲜爽浓郁,给人以心驰神往的畅快感。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茶因产于皖南泾县黄田乡涌溪一带而得名,至今巳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时被选为贡茶,现在也是人际往来的馈赠佳品。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对涌溪火青有很高的评价,其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汪士慎,在品尝了涌溪火青后顿觉六腑芬芳,一时间诗兴大发而挥毫抒情曰:“不知泾邑山之崖,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欧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在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处,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和湾头山一带是涌溪火青的密集种植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重峦叠嶂,竹木苍翠,溪流纵横,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以茶树生长健壮,鲜叶色如碧玉,味带花香。
涌溪火青的制作工艺是以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发展而来的,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颇负盛名。精制而成的涌溪火青茶风格独特,品质优异,有腰圆的外形,墨绿油润的色泽,浓郁鲜爽的香气,醇厚浓郁的滋味,以及黄绿清澈的茶汤和嫩黄成朵的叶底。
另外,涌溪火青的冲泡过程还颇具观赏趣味,这在众多高档绿茶中可谓独树一帜。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泡水后茶粒慢慢地舒展开来,宛如初放的蓓蕾,又慢慢地舒展开来,宛如初放的蓓蕾,又慢慢地变成朵朵绽放的兰花,一枝一枝竖立在水中,如裙裾翩翩的仙子般惹人怜爱。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是一种只有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变异茶种。需要注意的是,安吉白茶不同于“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中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它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的,所以属名优绿茶的范畴。
安吉白茶的原料采自一种特殊的、嫩叶全白的茶树品种“白叶一号”,但该种茶树产“白茶”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以安吉白茶的原产地浙江安吉为例,清明前,因为茶树缺少叶绿素,所以萌发的嫩芽呈白色;谷雨前,颜色渐渐变淡而呈玉白色;谷雨至夏至前,嫩芽逐渐生长、舒展成白绿相间的花叶;夏至后,芽叶全绿,无异于一般绿茶。安吉白茶正是在其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制作而成的,所以茶叶经冲泡后叶底呈玉白色,这也是安吉白茶的特有性状。
安吉白茶叶张白如玉,叶脉绿似翡翠,条索紧细重实:泡水后,干茶舒展开来,形状如凤羽般美丽,茶汤呈鹅黄色且清澈明亮,香气清新高雅,滋味鲜香爽口,回味甘甜悠长。
上饶白眉
上饶白眉满披白毫,外观雪白,形似老寿星的眉毛,又因是由江西省上饶县所创制的特种绿茶,故得此美名。
上饶白眉的原料是无性系茶树品种大面白的鲜叶。根据鲜叶嫩度和采摘技术的不同,上饶白眉又分为银毫、毛尖和翠峰三个品种。这三种茶品质皆优,但又各具风格,尤其是银毫,其外观雪白,沏泡后形如雀舌,朵朵芽叶在杯中亭亭玉立、雀跃起舞,具有一定的观赏趣味,饮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上饶白眉外形壮实多毫,条索匀直;经冲泡后,香气清新高雅,滋味鲜爽浓郁,叶底嫩绿匀整。
姿源茗眉
姿源茗眉茶,因其条索纤细如仕女的秀眉而得此美名,属绿茶中的珍品之一。贡熙、珍眉、雨茶、茶片等都是眉茶中的主要品种。
婆源茗眉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磷、钾、镁、钙、铁、铜、锌等27种矿物质元素,以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芳香物质、维生素等多种有机化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抗衰老、降血脂、抗菌等。另外,婆源茗眉茶还具有一定的减肥功效,所以深受女性朋友们的喜爱。
婆源县是江西省的主要绿茶产区之一,其中鄣公山、溪头、江湾、大阪、沱川、古坦、段莘、秋口等地具有栽培茶树的优越环境,也为眉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眉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大小、嫩度一致。成品眉茶具有细紧纤秀、粗细匀称、锋苗挺立的外形,且如眉般弯曲,色泽翠绿光润。泡水后,香气高长持久,还带有一股板栗香;汤色黄绿清澈,入口微苦但有清爽感,回味甘甜悠长;叶底呈淡青色,看上去肥厚柔嫩,沉在杯底,片片叠加,整齐美观。
老竹大方
此茶是由明代僧人大方在徽州欲南老竹岭的大方山上创制出来曲。所以称为“老竹大方” ,是清代的贡茶之一。
老竹大方的主产区位子安徽锹县东北邵皖浙交界的昱岭关附近,有老竹铺、三阳坑、金川等,虽然产区范围不大,但产量颇高。
根据茶叶品质高低的不同,老竹大方又被分为顶谷大方和普通大方两种、
顶谷大方是一种极品名茶,近年来刚刚恢复生产,原料为采摘于谷雨前的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满身披覆金毫却隐伏不露,色泽翠绿微黄但稍显暗:泡水后,茶汤颜色微黄且清澈明亮,香气馥郁高长且带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且令人回味无穷,叶底鲜嫩匀称,芽叶肥壮。
普通大方的鲜叶多在谷雨至立夏之间进行采摘,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标准。鲜叶采回后要先进行选剔和摊放,然后再进行加工。成品茶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般;形状扁平,如竹叶般,所以又被称为“铁色大方”或”竹叶大方”。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的传统名茶之一。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的一位茶商亲自垒灶焙茶,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鲜叶制作出了一种外形紧圆挺直的茶,又因其颜色碧绿且毫白如玉,故将其命名为“恩施玉绿”。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在玉绿的基础上,改锅炒杀青为蒸汽杀青,制出的茶油润翠绿,茶汤嫩绿且香鲜味爽,又因白毫格外显露,故改名为“恩腕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具有“三绿一爽”的品质特征,即干茶色泽翠绿,茶汤颜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恩施玉露具有风格独特的品质特色,外形看起来如松针一般,条索紧细圆直,颜色翠绿且泛有光泽,白毫显露;泡水后,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新高长且沁人心脾,入口后滋味甘醇鲜爽,齿间余香久久不散。
湖北省恩施市东郊的五峰山是恩施玉露的主要生产区,五峰山在古代又称“五珠山” ,至今山顶还遗留有清代道光年间建成的连珠塔。每年盛夏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相约到这里爬山、登塔,并在塔舍周围的茶舍里一边乘凉赏塔,一边品饮玉露茶,别有一番情趣。
井冈翠绿
革命老区井冈山盛产一种色泽翠绿的茶,当地人将其命名为“井冈翠绿叶。
井冈翠绿品质较高,属我国上等绿茶之一,这主要得益于井冈山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光照适度,雨量充足,高处云雾弥漫在山峦间,低处奔腾不歇的溪水环山而过,上层疏松,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另外。井冈翠绿在管理、采摘和制作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一耕四锄四施” 是茶园每年都要进行的必修课,清明至谷雨间是鲜叶采摘的固定时间,从从分拣到制成的十多道工序,道道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这此都使井冈翠绿具有更为独特的气质和品质。
井冈翠绿满披芽毫,条索细紧且弯曲如钩。泡水后,芽叶吸水舒展开来,如天女散花般徐徐坠落到杯底,片刻后即舒展为朵朵盛开的兰花,茶汤也变成清澈明亮的黄绿色,真是美不胜收。香气鲜爽高长,沁人心脾;滋味甘醇浓郁,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也叫“普陀山云雾茶”,是我国绿茶类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品种之一。其外形似圆非圆,如同蝌蚪一般,所以又被称为“凤尾茶”。
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又叫普陀海岛)的普陀山地区是普佛茶品质较好,原因有两个:一是环境因素,普陀海岛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清新无杂尘的空气中缭绕着轻纱般的云雾,阳光投射下来便被漫射出去,肥沃的土壤上生长着各种茂盛的植被,这些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二是人文影响,普陀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茶的认识和要求,并推动了制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普陀佛茶的鲜叶采摘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以匀、整、净、嫩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鲜叶采回后,经薄摊、杀青、揉捻、搓团、起毛、干燥等工序,便被制成了外形紧细卷曲的螺状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的外形看上去“似螺非螺,似眉非眉” ,芽毫显露,色泽碧绿润泽;经冲泡后,芽叶如花朵般舒展开来,并散发出馥郁芬芳、清新高雅的香气,茶汤黄绿明亮,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入口后滋味鲜美浓郁,使品饮者大有 “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之感。
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茶属扁形炒青绿茶,主要产于江苏省金坛方麓茶场,是在总结名茶采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用来制作雀舌茶的鲜叶具有严格的采摘标准,如必须在谷雨前进行采摘;鲜叶必须为一芽一叶初展,且芽叶嫩度需匀整、色泽要一致、长度宜在3厘米以下(通常4.0-4.5万个芽叶才能加工成引刀克特级雀舌茶),不采或剔除紫芽叶、雨水叶,还要防止芽叶红变。芽叶采回后先要均匀地摊在竹匾上置放3~5个小时,然后再进行杀青、摊凉和整形三道工序,这样条索匀整、色泽绿润的精品金坛雀舌就制作完成了。
茶如其名,金坛雀舌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雀舌。建议爱茶之人可以在某个安静的下午,为自己泡上一杯金坛雀舌,在水入茶杯片刻之后。便会感觉到一股新便会感觉到一股清新高爽的香气充满了空间,心绪也会渐渐平静下来。端起盛着嫩绿明亮茶汤的杯子,轻啜一口,甘醇的滋味便会在口中弥漫开来,让整个身心都得以放松。另外,金坛省舌的茶汤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有益物质,尤其是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比较高,所以经常品饮还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