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郴州:今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理想生活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此鸟鸣叫声若人言“不如归去”,易勾起人们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作者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砌:堆积。无重数:数不尽。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古译】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断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驿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本来是环绕着郴山奔流,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今译】
夜雾,迷茫无法分辨
楼台被吞噬了
渡口也迷失了
月光惨淡如烟的恍惚
望断双眼
世外桃源无可寻处
怎能忍受,这
孤寂的驿馆
紧闭着春寒的凄苦
听到杜鹃声声
啼唤不如归去
天边,一半残阳如雪
染天色昏沉欲暮
远方亲友,寄来
江南春色
驿路,深情问候
折取梅花一束束
捎来绢素一尺尺
可这一尺尺一束束
似一块块儿砖石
层层,垒砌成
离愁谪恨无重数
郴江啊!
本该环绕流转郴山
为什么
偏偏要远远流到潇湘
一去,无止无住。
【赏析】
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阕写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出语便已入哀景之中,从后句“桃园望断无寻处”可以想到,楼台、津渡都是因情所设之景,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
这里词人意想中的景象,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尤其是开头三句,分别用“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人们想象中存过的事物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用“孤馆”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
下片叙实,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说理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个“砌”字,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人生感悟】
林语堂语录:“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人生原本充满无常,有不同发展趋势,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词中绕着郴山的郴江,自己也是不由自主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总是能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生不易,活着更不易,无论坦途还是坎坷,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
【创作背景】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就是离郴前所写。
【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国史馆编修。词人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词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