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上巳节,东晋名士40余人在会稽山阴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他们曲水流觞,燕饮抒怀。在将当日所作诗文汇编成《兰亭集》之后,王羲之欣然提笔,撰写序文,这就是《兰亭集序》。本来是基于现实的具体任务,需要撰写一篇文学作品,竟催生了书法艺术水准极高的“天下第一行书”。
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自诞生之日便渗透进了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汉字必须形成可视的符号才能付诸实用。千百年来,尽管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汉字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的使用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这就是今天的“书法”。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就是成功的探索者,它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所以说,尽管书法艺术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
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诵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可见,关于书法作品,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文字在记录语言之后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至于书写的美观程度与艺术水平准,则是其后才被关注的问题。
文化的本质在于将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书法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如何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创作成完美的艺术作品,以服务于生活。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书法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书法艺术表现之后,书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文学作品的文体风格和字数多寡,甚至还需要根据书法艺术表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文学作品中各个语句的排列位置和方式。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新的思想,由此生发出的文学作品也必然保持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适宜、新鲜、生机和活力。一旦脱离具体情境,便显得有所游离、疏远和僵化。正是文学这片最为坚实使用土壤所酿造的现实氛围,滋养了中国书法文化的兴盛不衰。历史上流传下来任何的文学名篇都已不适合今天在各种具体场合中的书法艺术表现。最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归结为,由于当代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和学科研究分类的细化,书法文化研究的诸多领域被其他学科瓜分殆尽。书家缺乏主观意愿,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撰写恰当的内容,以至于当客观上需要使用书法文化的探索成果来服务于社会时,创作者由于缺少足够的储备,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支撑,于是很难作出敏锐、恰当的应对。最终,多数的书家都在抄录“大江东去”“归去来兮”“宁静致远”或“北国风光”,放弃了必备的文学涵养和思想深度,结果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是在凸显书写技能,一味的炫技,书法艺术的现实空间眼看着渐渐褪缩为单纯的展览、比赛、获奖。
——摘编自《中国艺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