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海名师工作室 刘书花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钱文丹老师所写的《这就是芬兰教育》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钱文丹老师的教育创新开篇巨著,也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感受了到异国他乡的教育现状,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向往。
首先,芬兰人重视教育。
芬兰幼儿园没有课程,只有启蒙,芬兰是让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小学只有半天课程,芬兰教育体制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从不强调精英教学,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队,他们认为,有天分的孩子已经比别的孩子占了优势了,那么就多帮助一下有可能落后的孩子。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
第二,芬兰教育突出:自主。
在芬兰人的眼里,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再把孩子当作被动的接受者,也不用告诉宝宝,你顺着做就好了。而是相信孩子是主动学习者——赋予他们自主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相信孩子天生具有玩耍精神——在做中学,从社会实践中学;相信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创造环境,让他们去探索、与周围世界互动;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给予个性化教学和特殊辅导。由于定义的差异,导致育人的方式的不同,结果也就千差万别了。芬兰人把宝宝当成“主动学习者”,也让他们认识到儿童的社会关系,以及儿童的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隐形的“场”,才是塑造儿童的关键,教育要做的,就是不断更新这个“场”,注重宝宝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三,芬兰教育以学为中心。
在芬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人的学习是大脑、心理、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用户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学习要与生活社会发生关联的,学习如果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其与真实生活、真实社会的联系就会受到限制。所以芬兰的做法是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室不止一个,森林、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公司、商场等得是学习场所。这就彰显了学习的意识的意义和价值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谋而合了。
第四,芬兰教育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加宽泛。
芬兰人对学习,不局限于知识,更看重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习得独立生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情感化技能,以及培养优秀品格等,培养终身学习者是很多国家教育的终极目标。如:芬兰教育不仅着眼于宝宝“当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且放眼“未来”,每所学校都开设了职业启蒙课。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储备孩子未来的生活能力。
第五,芬兰教育处处是课堂。
芬兰在2014年的国家课程大纲中提出了七种横贯能力。从幼儿开始,只有引领和启蒙,融入其中,也就成了芬兰宝宝玩耍时间,全球最多,让宝宝在玩耍中探索数学、语言、自然科学与艺术等学科。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努力打造学科启蒙空间、社会化空间和情化空间。不再把宝宝当做知识接收器。而是把宝宝当成学习的主动者,内容的创作者,在玩耍的过程中,让宝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 多样化的空间里去体验和践行,让宝宝相信自己,从容面以一切,从而激发宝宝学习探索兴趣,保持好奇心,从而激发宝宝持续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