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对方经常说一些虽然是为我们好,但是却令人很无语的话呢?然后最后来一句,我这个人就是说话这么直的。
01. 有一次,我在瑜伽馆听到年轻的教练和一个年轻学员的对话:
年轻学员:教练,我想问一下,私教课多少钱一节?怎么算呢?
教练:教练看了看年轻学员,年轻学员穿得比较朴素,然后说,我们私教课是很贵的,200块钱一节,二十节私教课要四千。但是我觉得对你来说很贵,还是学大课吧。
年轻学员脸刷地变红。
教练: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但是我是为你好。
固然,这个教练可能觉得年轻女孩经济条件不好,为学员考虑。但是,她并没有考虑学员当时不自然的神态。
02. 你刚穿一件新买的衣服,然后办公室一个年轻的女孩对你说:你怎么穿那么土的衣服呢?这款式早过时了。最后来一句: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啊。看在你是我同事的份上我才这么建议的。
这样的情景我经常见,他们美其名曰对我们好,才说话这么直。固然,本质是好的,但估计对方不希望这样的吧,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小小的自尊心的。所以,要培养高情商,先学会讲话开始吧。
有人说,我讲话风格就是这样子的了,不可能会变的了。但会说话其实在生活中真的很有用处。而学会说话,先学会措辞,措辞就像做菜,是有谱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菜谱,任何人都可能做出美味佳肴。
日本作家佐佐木圭在《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告诉我们如何学会说话,学会措辞,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原则一:投其所好
养成考虑“投其所好”的习惯,就能让对方觉得你连性格都变好了。不,正因为你会主动考虑“投其所好”,所以性格是真的变好了。
如果在飞机上有鱼和牛肉,飞机供餐的鱼剩下很多时,怎样措辞才能顺利调整配量?
经验丰富的前辈说道:“像平时一样平均分配!看好了。”然后展现了高超的措辞技巧:“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
空姐这样一说,乘客确实会觉得鱼更好吃。后来,当空姐询问乘客的选择时,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这里就使用了“投其所好的“措辞菜谱”。“对不起,只剩鱼了。”如果空姐这样说,乘客就会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废品回收站,哪里还有吃东西的心情,而像前辈那样说,乘客就会心甘情愿地主动选择鱼。这就是措辞的力量。
原则二:儆其所恶
1、
”请勿触碰展品。”这是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触摸展品。可就算这样写,还是不免有人触碰。有的人越被命令,就越想反抗。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被警告“别那样做”,却偏会采取相反的行动。
如果像下面这样写呢?“涂有药品,请勿触碰。”看到这句话,就没人想碰了,因为一旦摸到,药品就会沾在手上,可能对身体有害,所以还是不摸为好。
“因为有这样的坏处,所以不要这样做。”传达这样的信息,就是“儆其所恶”。明确警示对方:你觉得不错的东西其实存在看不见的坏处。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反馈:“我不想那样做了。”换句话说,就是要告诉对方:不那样做有利无害。
2、
让一直不管淘气孩子的妈妈帮摇身一变的措辞
餐厅里有一帮带着孩子的妈妈,还有很多工薪族。孩子们不光吵闹,甚至还离开座位,在地上跑来跑去。店员来到孩子们的妈妈桌前,向正在愉快交谈的妈妈帮提出请求:“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客人,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坐在座位上?”
这句话说完,妈妈帮只是向店员看了一眼,然后就若无其事地继续谈论闲话了。店员希望她们管管孩子,而不是闲聊。店长注意到店里的吵闹,从后厨走了出来。听完情况后,店长表示:“既然如此,只要这样说就行了。”
然后,店长来到妈妈帮面前。只听店长说道:“刚做好的菜很烫,如果端出来的时候被撞了,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烫伤。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回到座位上?”
妈妈帮先是面面相觑,随后不是喊孩子回到座位上,就是自己起身去接孩子。这就是“儆其所恶”的措辞突破口。
原则三:选择的自由
让不愿穿鞋的幼儿下意识穿上鞋的措辞
坂井惠美(化名)有个两岁的女儿。她每天都会送女儿去幼儿园,但女儿不愿穿鞋,她又不能送光着脚的女儿去幼儿园,所以很伤脑筋。
“穿鞋。”就算她这么说,女儿也根本没有穿鞋的意思,反而跑回房间玩起了积木。迟到是家常便饭。坂井很犯愁。
一天,她试着使用了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措辞菜谱”。坂井拿着两双鞋问女儿:“蓝色的鞋和红色的鞋,你想穿哪双?”结果女儿用手指着说:“蓝色的鞋!”然后主动开始穿鞋。
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她不喜欢被迫穿鞋,而通过自主选择,就变得愿意穿鞋了。这就是利用了“选择的自由”这一措辞突破口。从那以后,坂井在育儿时经常使用这样的措辞。
选择的自由关键在于,要给出两个合适的选项,无论对方选择哪个,自己都能达到目的。
在餐厅刚吃完饭的客人,听到店员这样问,要来份甜品吗?如果是喜欢甜食的人,可能就会叫份甜点,但不是特别喜欢甜食的人,大概就不会叫。在这种场合,有种措辞能顺利卖出甜点,从而提升销售额。那就是:“甜点有芒果布丁和抹茶冰激凌,您要哪种?”
这样一问,有些人就会不假思索地做出选择,比如“要哪种呢……芒果布丁!”面对两个乃至更多的选项,一般人都会下意识地从中做出选择。甜点的利润较高,所以餐厅希望尽可能多的客人叫甜点吃。只要稍微改变店员的措辞,就能提高销售额。
原则四:被认可欲
“你把窗户擦擦!我忙不过来。”妻子对从不干家务活儿的丈夫这样说,丈夫会主动开始擦窗户吗?答案可能是“No”。
丈夫会产生被迫做麻烦事的感觉,只想立刻逃开。就算肯擦窗户,也必定极不情愿,会边擦边想:“我每天也有工作要做啊。”
如果这样说呢:“你能够到高的地方,能把窗户擦得更亮。拜托了!”这样一说,丈夫就会跃跃欲试。这里就利用了“被认可欲”这一措辞突破口。
当然,这样说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丈夫会擦窗户,但至少不会令他感到不快。
这种“被认可欲”,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学上的“尊重需求”,即“一个人能做出与他人的期待相对应的成果”。商务人士自不用说,主妇、学生、老人统统如此。一个人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产生回应期待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有些麻烦的请求,对方也会欣然接受。
原则五:非你不可
部门里有酒会,朋友负责组织。部长对他说:“上次人来得不全,这次一定要把人都叫来。”这可是大危机啊。朋友仔细考虑后,使用了这样的措辞:“市川,你不来不热闹,所以只有市川你务必得出席啊。”他把这条信息发给了所有部门成员。当然不是群发,而是对应姓名逐一发送的。
结果,当天的部门酒会全员到齐。这就是利用了“非你不可”这一措辞突破口。
“非你不可”就是告诉对方:别人不行,你才是被选中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像“只有市川你”这样加入名字,能使效果倍增。一般人都喜欢“非你不可”的特殊感,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感到一种仅限自己的优越感,从而乐于回应对方。
原则六:团队化“一起”这种说法
女儿说服完全不运动的父亲开始锻炼的措辞
桥田亚由美(化名)对大学朋友说“我和我爸关系可好了”,经常得到“那可真难得”的回应。父亲非常温柔,很听女儿的话。可是,只有一件事他就是不听。父亲以前也爱运动,可现在只往返于公司和家之间,在公司的体检中只得了个C的评价。
“多运动运动吧。”出于健康考虑,母亲和亚由美都曾这样劝说过,但父亲完全不动如山,可能是觉得现在再运动也没什么用了,反倒麻烦,所以才没动力吧。
一次,亚由美换了措辞:“我想夜跑,但自己一个人害怕,你能不能陪我一起跑?”
“大山”瞬间动了。听女儿说完,父亲挠了挠头,最后还是同意跟女儿一起跑步了。这里就同时运用了“儆其所恶”和“团队化”的技巧。不希望女儿遭遇危险的关爱,和女儿所说的“一起”,终于让父亲动了起来。大概跑了三次后,亚由美问父亲“瘦没瘦”,父亲出于“被认可欲”,回答“瘦了很多”。不光父亲很满意,亚由美的体重也掉了两公斤,下巴附近瘦了一大圈,也算是喜人的“副产物”。
原则七:使用“谢谢”
感谢仅凭一句“谢谢”,就能拉近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使对方很难说出“No”
“把这桌子搬走。”明明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却被前辈这样命令的时候,一般人都会觉得“真麻烦”“为什么偏让我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下面这样的说法:“把这桌子搬走。谢谢啊!”你可能就把桌子搬走了。
感谢”这一措辞突破口。提出请求后立刻加上“谢谢”,这是基本做法,让对方在那一瞬间,被认可,所以愿意去做。
看了这些,你还会觉得会说话不重要吗?你还会说了伤害别人的话然后又说了一句:我这个就是说话比较直啊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吗?人们只会说你这人的情商怎么这么低呢?
所以,好好学习日本作家佐佐木圭说出了以上说话措辞的几个原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