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是后蜀孟昶的妃子,但是关于这位妃子的姓氏,有姓徐和姓费两种说法。花蕊夫人工于诗词,她创作的《宫词》,是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来记叙宫廷里的日常琐事,诗歌里记叙的这些事情,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所以,花蕊夫人的《宫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史料价值。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花蕊夫人的《宫词》有着“以诗补史”的意义,此论确实精当。
除了有一百余首《宫词》传世,花蕊夫人还写有《述国亡诗》、《采桑子》词等作品。《宋诗钞》对花蕊夫人的《宫词》评价极高,认为这些作品实可称得上是“内家本色,天然流丽”。
《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君王在城头挂起投降的旗子,我一个深宫妇人怎么会知道这样的结果?后蜀并不是缺少人力和物力,可是,这些丢盔弃甲的兵士,早已经放弃了保家卫国的职责,看来上至君主,下至兵卒,竟然没有一个热血男儿,能够生起一丝抵抗外敌的勇气。
本诗第一句,说的是孟昶投降北宋一事。降旗竖起来容易,可后宫女眷却遭了殃,她们都会沦为战争的战利品,以后的命运该如何悲惨,那可想而知。“十四万人”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而是说兵卒人数之多。但即便如此,又怎样呢?还不是一个个都放弃了作为男人的责任。花蕊夫人言下之意是说,即便人数再多,可人心涣散,面对敌军压境竟然顷刻瓦解,这实在让她一介妇人感到吃惊。
在后蜀难道真的没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吗?自然不是这样。花蕊夫人用一种夸张的手法叙事,既表现出兵败如山倒的喟叹,也是以女子口吻提出了诘问:那些还没开战就先胆颤的男人们,你们的血性何在呢?
诗歌以前三句作为铺垫,引发最后一句的议论与感慨。这句感慨虽然仅有七个字,可力量却有千斤重。这种慷慨激昂的巾帼气节与兵卒的缺乏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这感慨里既有惊诧、讽刺,更有对家国命运的挂怀。一介小女子的忧患之思,竟让男儿也汗颜。
如果说花蕊夫人的这首《述国亡诗》洋溢着女性的豪气与傲骨,那么她的《宫词》则以女性诗人细腻敏感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后宫生活的种种场景。
虽然《宫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宫廷生活为主,可是花蕊夫人并不只是描摹后宫的日常琐事,她非常善于通过场景描写来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宫词》中的第二十三首:
小院珠帘着地垂,院中排比不相知。
羡他鹦鹉能言语,窗里偷教鸲鹆儿。
小院里的珠帘垂到地面,可是我与后宫其他院落里的嫔妃不熟悉,自然也就少于往来。只是,很羡慕某位得宠的嫔妃喂养的鹦鹉能言语,于是,我就在窗子里偷偷地调教自己养的八哥儿。
整首诗读起来,就好像妃子在跟自己的小闺蜜闲聊,语气自然舒展,内容通俗易懂,但又隐约表达出内心的不甘以及对恩宠的渴求。
后宫里的嫔妃那么多,总有些性格内敛的人不喜欢与人交往。比如诗歌里记叙的这位便是。她根本不认识与自己相邻的那位嫔妃,只是听说那位恩宠颇深的妃子,特别善于调教鹦鹉。诗里写的这位妃子,内心可就波澜起伏,无法平静:既然别人喂养的鹦鹉会说话,那我也要试一试,万一成功吸引君王的注意力,那说不定自己也能受宠呢!
心思一动,马上行动。所以,这位妃子便偷偷摸摸地调教自家八哥儿。为什么要“偷偷”调教呢?自然是不愿意让其他妃子知道自己的小心思啊。
简简单单四句话,既有叙事,又有内心活动的描写。但是,这看似简单的四句诗,却把后宫里的明争暗斗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不过只是后宫生活里的一件小事,但此诗妙就妙在,它以女性的视角来讲述女人的心事。分明是写嫔妃之间的相互猜忌,可写得却非常含蓄,只说是羡慕其他妃子喂养的鹦鹉聪明,其实心里想的可绝不只是鹦鹉会说话这件事。再说了,看别人的鹦鹉会说话,自己也要调教自家的鹦哥,在这样的小事上也要攀比、计较,可见后宫女子精神生活何等匮乏。
但是,如果不争宠,那不也是一样能活命吗?可在这后宫里,没有宠爱的妃子,生活境况是很凄凉的。哪个女子不愿身边有人陪伴?即便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可如果整天只是一个人,那又有什么意思?后宫里住的是女人,可围绕的中心却是那唯一的男人,皇帝。女人做出的种种事情,无论是梳妆打扮,还是调教鹦鹉,都是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只有得到皇帝的喜爱,自己才有立足之地。为了这份维持不了多久的宠爱,就要如此这般的花费心思去争取,看来后宫女子的日子,那是真的很不好过。
在后宫中生活,寂寞孤独是常态。不论是宫女还是嫔妃,哪一个不是在煎熬中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华年?所以,如果能够尽情地嬉闹玩乐,那么宫里的小姐妹们是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的。在《宫词》第一百二十二首里,就记叙了宫女们钓鱼、观鱼的事情:
嫩荷香扑钓鱼亭,水面文鱼作队行。
宫女齐来池畔看,傍帘呼唤勿高声。
鲜嫩的荷花香气四溢,这香气直扑到钓鱼亭,连同亭子里的人都在荷花的香气里陶醉着。水面上的锦鲤游来游去,好像排着队一样。秀丽明媚的宫女们围拢在池畔周围,看那锦鲤畅游,也是在看其他宫人钓鱼。小姐妹们嘻嘻哈哈,很是快乐,可是有位宫人倚靠在门帘旁边,呼唤小姐妹们不要高声嬉闹,怕会吓跑了那些游鱼。
这是一个美好的夏日。荷花是鲜嫩娇美的,宫中姐妹是青春靓丽的。大家围在一起干什么呢?无非是闲来无事,看别人钓鱼取乐。但也可能是看池子里自在欢快的锦鲤在嬉戏。这水池里的鱼儿可比宫女自由多了。它们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可是,这些青春正好的宫女,却只能在宫里拘束着,就连说话声音略大些,都不合宫里的规矩。
诗歌的第一句充满了动态美感,而接下来由荷花写到游鱼,又写到池塘边的宫女们,读者随着诗人的视角,看到了更多的内容:有色彩斑斓的鱼儿,还有成群结队的美丽宫女。池塘里是一团锦绣,池塘边也是风光无限。通过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宫女们结伴嬉闹时的欢快心情。观鱼的快乐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我们可能也会觉得困惑:不过就是看看别人钓鱼,看看池塘里的锦鲤,至于这么欢乐吗?我们应该想到,后宫是一个多么孤寂幽怨的地方。难得有个玩闹的机会,宫女们怎能放过?她们正值青春年少,还是爱玩爱闹的年龄,可是却关在见不到外人的地方。能给她们作伴的,除了花园里的花草树木,怕就是池塘里的游鱼了吧。
宫女看到游鱼那么兴奋,无非是羡慕游鱼的自由。而那位倚靠着门帘,呼唤同伴们不要高声喧闹的宫女,估计也是担心姐妹们的喧哗声把游鱼都给吓走,这样大家就没什么乐趣可寻了。
《宫词》里所选取的场景非常贴近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不论是暗地里调教八哥儿的妃嫔,还是围聚在一起观看锦鲤的宫女,都在作者的寥寥数笔之下,就被构画出鲜明的形象来。花蕊夫人的诗作,文字清新流畅,读来亲切易懂,但表现力又极强,并且善于在叙事的同时,不露声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节选自猫超的新书《诗词中的女儿心》,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