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广告文案的创意是从哪里来?灵感吗?如果灵感枯竭了呢?你可能需要有一个来源。
一年前就读万维钢老师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里面有一篇讲“如何强力研读书”,很受启发。因为懒癌晚期,不曾动笔写过一篇笔记。近日,无意间再读此书此篇,心想不能再如此任由懒癌发作,于是近日提笔写下以下一些文字。也开始一段历程。曾发愿今年读20本书,这就是第一本吧——《广告文案训练手册》。
一般性知识
它不是你通常理解的大学里的基础学科,它是你生活中每一段的学习经历。它可以是小到做好一道普通的菜,也可以复杂到学会操纵一架飞机。它不是你会某样的技能本身,它是你学习这项技能过程中所有好的,不好的,成功的,失败的一段经历。
这个很像王烁·大学·问里讲的一个概念,做知识的游牧民族。这样的的人,不会拘怩于某一个领域,也不是在一个领域浅尝辄止,淡不上精通,各有涉猎,亦有深度。比较一般的理解是,兴趣广泛。
兴趣广泛,大概率是一个有经历的人。比如本书作者乔·休格曼自己的经历:
拥有飞行员执照,是一名业余无线电报务员,也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喜欢电脑,音乐,书籍,电影,旅游,艺术,设计;尝试过很多种体育运动:高尔夫,网球,足球,棒球,篮球,潜水,滑雪,雪上摩托;去过除南极外的所有的大陆;精通两门语言,并随军驻扎德国三年。
一个有如此经历的人,肯定对经历中的成功或失败可以做到以平和的心态泰然处之,因此更加勇于尝试不同的生活。而又可以更多地体会生活给自身带来的经历。
经历价值在于对于今后生活的启示,很显然,这样的人生处于良好的正向循环。就像文中引用宝丽来相机的发明者的话一样,“一个错误对将来是有好处的,它的全部价值也只会在将来才会得到体现。” —— 这是对“错误”一种超然的态度。
创意来自经历——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真正新鲜的事情,只不过是把以前的知识碎片拿过来,以一种新鲜独特的形式重新组合而已。
像“水平创意思考法 ”之类的工具不像想像中那么重要,因为工具本身习得之后,更多是日后的一次次练习。将工具融入的生活中,直至在实践中自然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经历实践过后的思考,这还是回到一般性知识的本身,只要足够理解经历带来一般性的思考(不论是好的/坏的;成功/失败都是财富)就能有十足的创意。
我看“水平创意思考法”
尽管,你应该更看重经历过后带来的不一样的思考过程。但是有一个称手工具能带你迅速入门,这是你做任何事情赢在起跑线的不二法门。假如你想迅速入门写文案,“平创意思考法 ” 就是这样的工具。这个工具由爱德华·德·博诺发明:
那是放在平台上的一个8英寸的球体。通过一扇小小的窗户,你可以看见在很小的塑料片上印着被选出来的14000个词语。你摇动这个智囊球,然后看看里面,写下你最先看到的3个词。接着,你把这3个词与你的营销问题想联系,最终提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全新思路。
在我看来,现在这样的工具可能不太需要,因为我们有Google这样强大的搜索引擎。但是,我更喜欢这个工具背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当你灵感枯竭时,你可以尝试把一个开放性问题转变成工程性问题,其难度将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像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需要着手解决的都是一般性问题,都不是那么难搞了,全部都可以用分解分解再分解来解决。还是那句话,世上没啥新鲜事儿。
心得体会
这是《广告文案训练手册》的第一章。
与其说,文章本身给我带来什么的启发,不如说,它给我带来的是对于写作这件事本身的笃定。
因为,不论是文案写作,还是普通的写作,本质上对自己的一段学习经历的输出。写作是输出的过程,但是又不全是输出,它是经过处理过的输入。
只不过文案写作本身有更强的目的性——让消费者掏出口袋里的血汗钱,购买文案销售的产品。
而普通的写作没有这样的目的性。当你有过一段经历过后,天然的想传播出去,只是传播方式不同而已。你可以找个密友慢慢讲给他(她)听,当然,前提是,你的密友得是会耐得下性子听你说;你也可以把它讲述给深夜电台的 “知心姐姐” ,让她给你心理按摩;你还可以把写在你的QQ空间里,当做心情日记。
而我选择的方式是把它写在自己公众号上,告诉现在和以后的读者:世上本无新鲜事,它只是会换一种形式重新呈现在你的眼前而已。就像我读的这本书,最初它一直就躺在我的 “ 得到app” 已购栏里,读过几页之后,就没有再翻过。
如今,我读它的时候,发现在它和如今的新媒体写作和运营有不少暗合之处。
你要知道,这是一本什么年代的书?这是一本以1977年休格曼讲授“文案写作和营销”研讨班的授课内容为主的合集,过去40年了!里面很多东西仍值得我花时间阅读和仔细撰写读后感悟,并把它发在公号里。就像如你所看的一样,第一章就讲一句话,经历是创意的源泉。
阅读和写读后感悟本身也是一段经历,我深信这段经历的价值将会在将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