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会有一种错觉:只要付出努力,用了时间和精力就有回报。
真相是:努力并不能和收获划等号,你的努力也有可能一文不值!
1.被天花板限制的努力
纪录片《人间世》第二集里讲了个担架员徐晓明,日常工作是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大,徐晓明总是干得筋疲力尽。
看到身边不少同学赚了大钱,自己却很辛苦,徐晓明自然感到不满足,他想跳槽。
但他妈妈对他说,别想那么多花花肠子,踏实努力干下去吧,你只要做好这一件事,以后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在医疗系统里,担架员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与临床医生相比,担架员业务单一,上升空间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他无论如何努力、多么细心,他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担架员,但是向上层突破的可能几乎为零。
2017年7月的时候,我闲来无事去电子厂的流水线卧底了一个多月。发现很多工人都是18-30岁左右,他们日复一日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早7晚7的工作时间,他们是很努力地工作,然而有什么用呢?
这种工作10年的经验和1年相差不大。如果有一天他们40多岁了,又遇到企业效益不好裁员的时候,老板们赚的盆满钵满,而这些底层员工就是受害者,有无数18岁的新员工等着被压榨,他们更年轻有力、效率更高、更听话。还会有人灌输给他们努力工作实现梦想的毒鸡汤。
20多年的时间把他们打磨成一台大型机器上的螺丝钉,当离开这台机器的时候,他们已经消耗殆尽,又该何去何从?
你每天都努力做了很多的事,但是和一年前相比,你进步了多少,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熟悉的环境,和认识的人相处,做熟练的事,所以我们感到轻松和自在。这就是舒适圈。你在这个圈子里不愿出去,努力做着重复的事,把1年的工作经验用了5年,时间长了就丧失了成长的可能。
2.有效努力
有效努力其实很简单,第一步走出舒适圈,不要让自己仅仅是看起来很努力;第二步在自己未来长久发展的行业中系统化努力,达到能力复利增长。
举个栗子:一个销售,假设他一个月拜访100个客户,但他只有5%的成交率,那么他一个月有5单成交。
第一个选择:他可以疯狂加班,一个月拜访200个客户,一个月就有10单成交。他一旦停止加班绩效就会下降,虽然通过长时间的工作也有一些经验,但是并不完善。他年纪大了就成为了年长的销售,要面临职业危机。
第二个选择:他可以用业余时间研究营销学,学习销售课程,分析经典案例,及时复盘等,把成交率提高到了10%,一个月也有10单成交。他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成交率也在不断上升。终于他进入了销售top5,老板看他不错,让他培训新人。他把自己的经验和学到的技巧,总结起来教给新人,新人的业绩都不错,于是他升职为销售总监在圈内也小有名气……
第一种就是在舒适圈里努力,不断重复熟悉的事,能力增长是线性的。
第二种是向一个方向系统化努力,学习行业相关知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力增长是复利性的。
专家型
在本职工作上不断精进,强化自己的专业性,变成一个不可或缺或者有话语权的人,比如会计考从业资格证是个不错的选择;建筑行业从业者,考一级建造师;看绩效的行业就通过学习提高绩效等。
弯道超车型
有的人说:我的工作天花板就那么低,我只能成为一颗螺丝钉。
没错,有些岗位就是没有发展性的,老板也不指望你们能成多厉害的人,就像文章开头那两个例子。
你曾今的努力决定你的现在,而你现在的努力决定你的将来。
这种情况只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新的东西,开辟第二职业。可以是你想要转行的职业,也可以是一个拿手的技术,总之是一个在你失去现在工作之后还能给你带来收入的东西。
这种一般情况下是不如专家型的,因为半路出家,起点比别人低,但也并不是绝对的,总有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蝶。
努力这件事,贯穿整个人生,任何时候不要进行无效努力,如果你停滞不前就很快会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飞速成长。
欢迎关注公众号【老船长先生】注重个人成长,分享有趣有用废话少的读书笔记/个人感悟/思维认知/方法论。我们一起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