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雅
秋来了,落叶纷飞了,雨水如注了。
雨水冲刷后的天空,清新而明丽;雨水冲刷过的乡村,湿润而青葱。
按上级部门的指示我们再次走在了精准扶贫的路上。这次的任务是调查核实所有“建档立卡户”子女的读书情况。
三年来,不知是第几次做这类似的调查,核实,登记了。
记得三年前第一次去,是为了调查核实“一对一”帮扶的家庭。之后是“一对一”的结对帮扶,记得第一次去,是我和学校的三名老师结伴同行,最先去了分给我的帮扶家庭。
这户据说是原我校的一位老师家,后来这位老师调动到城里去了。拿着之前村里办事处统计上报材料,是个五口之家。一个老人,两个年幼的孩子,男人患肾病多年,丧失劳动力,看起来的确是贫困。
走进这个五口之家,眼前没有老人,男人看起来蛮强壮的,不像是患病多年的人,女人夸夸其谈,孩子十岁的样子。我晕了,跟登记的根本不相符嘛。
仔细询问,男人、女人都支支吾吾,看样子情况跟材料肯定是出入很大。于是说:“请说实际情况,因为今天就是来核查的,如果你们谎报,或者隐瞒事实,我们到别的农户家是还要调查你们家情况的,你不据实上报是没有用的”。
后来女人说出了她家的实际情况:原来报着的贫困户是老人的(就是前婆婆),老人有三个儿女,一个女儿在我们县城里教书,一个是她的前男人(过世了),另一个在我们市的另一个县城里当县委领导。她的前男人三年前已经过世了,眼前的男人是另招的,老人从她前男人过世后就到当领导的儿子家生活去了,两年多没有回来过了。
我让她拿出承包田地合同,山证来看,家中田地宽敞,采集松香,田里育苗卖,收入不错,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条件不错。我照着实际情况从新填报资料,后来她家自然就“脱贫”了。
登记完我的帮扶户,到另一个同事的帮扶户家,站在大门外,我更加困惑,俨然小说中描写的大户人家嘛,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在门口站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人来开门了,顺着小院一直往里走,花树,果树,琳琅满目,曲径通幽,一幢中式复古的洋楼展现在眼前,装修颇有一番考究,还有豪车停在院里……我彻底懵掉了,这都需要我们来做精准扶贫???他们家扶我们,还是我们扶他们家???
说明来意,一个中年男子拿出老人的户口本,说是贫困户报的是他们的父母,然后帮我们领到洋楼后面的一个窝棚一样的简易房屋面前,说是他父母的“家”。
说是他父母今年都七十多岁了,丧失劳动力,名下的田地,房产也都分给了几个儿女,所以名下没有房产,没有土地,靠国家的低保过日子。
看着眼前的豪宅与窝棚,看着眼前精神矍铄的两个老人,看着热闹儿孙满堂的大家庭……我彻底无语了,原来这都可以享受低保,这都可以是“贫困户”?据说他家的孙子还在某乡镇的当副职,看来为申报这个贫困户,他们要么的确做了不肖子孙,要么就是费了不少脑细胞了。
再后来去了另一个同事的帮扶家庭,没有门,已经倒塌的残垣,走进去,眼前是倾斜得快倒塌房屋,荒草萋萋的小院,院子里草席上“挺尸”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
我们的到来显然是打扰到了他的黄粱美梦,一副不耐烦的冲我们吼:“干什么,你们?”我被吓了一跳,以为是个疯子。
说明来意,他懒洋洋的起来,想要给我们找两个凳子坐,可是转了一圈,其实他家哪有凳子,我们慌忙说不用,站着说就行。
看着山证,土地承包合同,他家有不少田地的,他说:田租出去了,地,没有买种子、化肥的本钱,荒芜着。然后还说:四十多岁了,爹娘死了,没有老婆,让政府给他找个老婆,还说政府要扶贫就每个月给他多少多少钱就行,别弄这弄那说是扶贫,光说不给钱……
后来听说那就是个光棍五保户,好吃懒做活,一年到头靠村里的救济、还有收点租金活着,从不曾下地干过活。
三年来,反反复复走在扶贫的路上,每一次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再次奔走在扶贫的路上。
村里的老书记给我们介绍着各家孩子的读书情况,这些贫困户的孩子很多都不怎么会读书,他说:“以前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穷志不短,现在的呢,很多贫困户,其实都是照顾户、关系户,真正的贫困户,也大都是自己都不愿意脱贫的,又怎能让他真正脱贫?政府补助,给他们买了猪、鸡去养,没养几天,杀吃了,照然贫困,给他们个什么种植之类,他们又不愿意做,不会做,不想做……”
听着老书记的絮絮叨叨,心,深深触动着,是啊。精准扶贫应该是孕育孩子般的一项事业啊只是一味地给予他们——“输血”,而不提高帮扶对象的自身能力,给予他们——“造血”,还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他们如何懂得自立自强,又如何成长增收呢?
走在扶贫的路上,不得不深思,我们将如何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