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品行恶劣,游手好闲,从出生就被人们指着鼻子嘲笑到大的李光头。一个是性格内向,温文尔雅,忠厚倔强的宋钢。一位的父亲,一生不务正业,最后因偷窥,掉入粪坑溺死,死后也臭名昭著。一位的父亲正直无私,是育人子弟的师者。虽最后惨死于文革中,高大正直的形象却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他们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家庭,却因双方都失去一位亲人而组合成为一个家庭。从此,他们两人是不同姓氏,但共同进出一个家门的兄弟,是共同遭人欺凌的难兄难弟,是父母双亡的孤儿。
当李光头坐在自己的镀金马桶上,想象登月之旅的孤独时,他想到了那个曾经在地球上唯一的亲人宋钢,那个因他的背叛而死,临死前还衷心祝愿他和自己妻子幸福的宋刚。
《兄弟》的上部在李光头孤寂的回忆中开始;从他父亲讽刺的死因开始;从他尴尬的出生和刘镇这个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整个时代变革的江南小镇开始拉开了帷幕。
李光头在他父亲臭气熏天,离开人世的当天出生了,他的出生没有父母、亲人迎接新生命的期待和欢喜,相反,迎接他的是刘镇人民的嘲笑声。
他的父亲因偷窥掉入粪坑后,围观者众多,但真正救的却只有宋钢的父亲一人。在以后的好几年里,他母亲甚至都不愿意让他出门,原因就是怕别人嘲笑。再到后来,李光头步入他父亲旧路,因偷窥而一炮走红。他被抓到大街上游行时,谴责他、嘲笑他,当正人君子的人几乎把大街围的水泄不通。但暗地里,却不断有人向他打听偷窥到的具体内容,甚至到后来被李光头利用做成了生意。不得不说,李光头做生意的头脑从小就被他发挥了出来。
李光头和他母亲的苦日子,在和宋钢父亲组合成一个家庭之后迎来了幸福,但这样的幸福生活却是极其短暂的。这种短暂的幸福生活,从李兰的头疼病复发开始,仿佛悲剧的种子到此刻又继续疯长蔓延。在李兰到上海看病住院期间,文革来了,来的汹涌猛烈,破坏力强大,绝对有改天换地之势。这种破坏力可以从宋钢父亲在短短一天后,就从万众瞩目的游行头领,变成人人见而欺辱的地主阶级份子看出。这一次,他们彻底成为了弱者,当然,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弱者,迎接他们的不仅是嘲笑,还有冰冷残酷,不是土匪,胜似土匪的抢劫和毫无缘由的人生攻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文革,如果说人性本就有丑陋的一面,那么在文革时期,绝对没有人性一说。在看过的所有描写文革的作品中,无论是刘慈欣《三体》中描写文革的场景,还是这本书中对文革时期的描写,都颠覆了我们对人性的认知。其实,这种丑陋面只是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合适的发泄口而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经过各种无理由的折腾之后,宋凡平被关进了牢里。李光头和宋钢更是过起了随时随地被人扫堂腿的生活。没有人可怜他们,更没有人维护他们,此时的他们像是游魂,无依无靠到处漂泊。
人性的丑陋在宋凡平被活活打死在汽车站时,推向了最高点。打人者在棍棒落下时没有丝毫犹豫,打完后更是没有多看一眼,像对待蝼蚁一样随意践踏。这种令人发指的冷血行为说明,当人失去了强于动物的克制力之后,其实远不如牲畜。
被打的血肉模糊,无法分辨面目的宋凡平死了,他最终没能坐上汽车去接妻子,没能信守他对妻子的承诺。在阳光暴晒下,尸体上的苍蝇肆意乱飞,直到李光头和宋钢出现。他们无法辨认,也不敢辨认那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就是自己的父亲。这次围观的人依旧很多,却仍然没有人愿意帮他们。在近乎无赖的哀求后,终于一个自认倒霉的围观者骂骂咧咧的把宋凡平拉到了家里。
故事写到这里,仿佛已经到悲惨的顶点,但远远不够。宋凡平死了,家里仅有的钱只能买到不够宋凡平身高尺寸的棺材板,最后李兰只能忍着身心剧烈的悲痛,把宋凡平本来就已经被打折的两条腿再次打断放进去。这种看似残忍的做法其实是李兰对宋凡平深深的爱,她只是想让宋凡平死后,有一个安身之处。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她满足这个奢望,哪怕是借一点钱。因为从宋凡平死到下葬,没有出现刘镇的人,钱买不到够尺寸的棺材板,刘镇没有人借钱给她。作者一直在描写李兰是如何在巨大的悲痛下看似残酷无情的处理丈夫后事的。余华这次又把人性的丑陋推向了最高点,不费笔墨,却胜似千言万语,这种对刘镇人冰冷态度的讽刺是余华写作的精妙之处。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变的顺其自然了,李兰死了,旧病加重引发多种并发症死亡。与其说是病死,不如说是无法接受这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现实,这只是她给自己的一个了结而已。因为在听到孙伟父亲匪夷所思的自杀时,她对自己说:“人要是真想死了,总能有办法”。也许这就是她给自己的办法。
终于,这个组合家庭中给他们衣食,给他们阳光的两位家长相继撒手人寰,只剩下了两个无法自给生活的孩子,这时候刘镇的人依旧没有出现。前路未知,迎接他们的将是生活更残酷的考验。但是没关系,余华在书中给了所有人一个自救的方法,那就是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靠自己。李光头将会做的很好,并给这些曾经欺辱过他们的人都留一碗饭,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至此《兄弟》上部在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中终于迎来了结尾。整部作品从始至终,都在通过他人对李光头一家的态度,来讽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这种态度是弱者对强者的态度,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所谓的弱者和强者。因此,作者不需要过多笔墨的渲染,只要从他们身上经历的事情就可以直击人性的丑恶,将这种欺软怕硬的态度赤裸裸的揭露出来。更将那个时代的疯狂,残酷和冰冷无情摆在读者面前。
整部故事,余华只是在用上帝的视角冷静的叙述一件件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