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古典《超级个体》
一、组合式工作对于一般人有什么意义?
福香:组合工作很好!但是对我们全职工作的上班族,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呢?
孟伟伟:看到留言,发现组合工作法的核心是讲家庭、工作、社会、学习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考虑,并不是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而是合理地分配时间。
古典:区分2个概念:组合式工作法与查尔斯•汉迪的日程安排。
后者是多年努力后达到的最高境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指导意义不大。
对于我们,组合式工作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比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时间应该被投入到不同的领域里来,让更多意义支撑自己的生命。
既然是组合,这几项内在是有关系的。
有薪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家庭工作践行家庭价值,义务工作实现社会价值,而学习以上三者的效能,让你跟得上其他的成长。
仔细想想,很多人的问题正是由于三者的失衡,以致成为努力工作却漠视家庭的工作狂,全心全意投入奉献却把自己过得很糟的过度助人者,完全投入家庭却缺乏与外界接触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思考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平衡。
不过,前面说过——查尔斯•汉迪的组合式工作的150\100\50\25天的分配方法,是一个传奇,是组合式工作的终极形态。连他自己也坦诚承认,在开始践行的前几年,日子很不好过,不太好坚持。但是当你持续坚持下去,日子就一天天好过起来。
说实话,羡慕得要死的我,也在罗胖的压迫下,完全木有达到这个组合啊!
二、什么是义务工作?
沈晓添:义务工作的部分感觉不是很清楚,可以把休闲的内容放在这个部分里面吗?
古典:首先再一次回顾下汉迪发明这个方法的初心——“单一的工作无法支撑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他(以及很多西方人)看来,为社会义务工作显然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西方人受宗教影响,普遍社群服务意识很强,延展开来的公民意识也很强——如果你没有这个人生追求,倒是没有必要非要给自己放一块,先做好其他的再说。
回到现实层面的意义——其实你不妨给自己设计这个模块。我在实践的时候认为义务工作就是“服务别人而不求回报”的时间——介绍两个需要认识的人见面是服务,想起来把衣服捐给需要的人是服务,每天坚持给父母亲一个电话是服务,当然,为陌生人、孩子、公司机构服务也算是服务……
所有你付出的时候没有想着获取回报的事,基本都算是义务工作。虽然这些事情终究会有好的回报,但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和服务他人本身带来的幸福感远远高于这些回报,坚持服务他人的人最幸福。
所以如果你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仪式仪轨,给自己搞个固定时间与人为善,服务别人,也很不错。
三、会不会太理想化了?
狮王辛巴:这种方式倒是很新颖,但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经常有外界的打扰,容易扰乱这种方式,拒绝会不礼貌,不拒绝又会被打断,所以单纯地应用和想象这种方法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呢?
古典: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也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时间。
事实上,其实任何工作都有人来打扰,但是你是不是被打扰到,这是个自我管理问题。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些阶段,一开始学会抗干扰,慢慢地学会巧妙安排,最后有一天你也许能厉害到温柔地拒绝不值得干扰你的人。汉迪显然用坚持了十多年的努力,达到了最后的理想化阶段。
我们未来会有机会聊时间和效能管理的话题,那时候一起深聊。
在这个阶段,我给的建议就是——按照整体时间段算,不要期待这期间没有人打扰,但是提高自己抗干扰和被碎片的能力。
四、在地青年其实是个好出路,但是需要你自带链接
小伙伴的问题
众多读者:太多人提到自己家里资源很好,想做在地青年,就不一一摘录了。
古典: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地青年需要有很好的当地资源,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与世界链接。只有畅通地链接世界,你在当地的资源才是有意义的。
过去农村链接世界的方式是修路,通电话,路边的农家乐火了;然后是离家、打工,在外打工的人富了;今天是上网与参与社群,通过网络把当地资源推出去。很多人提到自己农村做微商卖大枣的隔壁二大妈一年赚几十万,其实枣没变,是链接的人从收枣的变成了朋友圈大众。
五、如果你在你的工作后面增加一个“匠”字,会不会很多事情能更加安心?
菲: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原本一直很羡慕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高收入的行业。但今天发现古典老师说,“新工匠”也是一种未来新的职业形态和方式,顿时才发现自己这个“医匠”的好处。
其实在看过了医生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的工作现状时,我有过不下一百万次的转行念头。每每读到“HR说:我真是不理解那些医生为什么要来医药企业?”的时候,我也真是想对这位HR翻上不下一百万次的白眼。但今天突然把这句话读懂了,其实医匠就是一个服务业,要死磕自己然后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且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践行了近10年的努力,这就是我在这个时代区别于大多数人的优势!何不继续精专下去呢?虽然金钱人人爱,但当有一天你独特的技能绽放出美丽花朵的时候,你既收获了精专、又收获了资产和意义感。
古典:很多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职业,我们称为“法师系”的职业。和游戏里面的法师一样,前期没什么用,越到后面越厉害。这都是典型的匠人职业。
这些职业在前期往往比较吃亏,那些只关注及时兑现的人心里一乱,估计就做不下去。但在你的职位后增加一个“匠”字,也许会让你更关注这个职位漫长技能精进的本质。
六、关于工作的新领悟
作为一个天天研究工作的人,我总在想,到底什么是工作?
生涯是外来的字,中国人把工作叫做“谋生”、“营生”或者叫“生计”。
这算是一种工作的定义,“谋取生存”听着有点正经;“生计”感觉好点儿,生存的计策。
也有更好的说法—— 安身立命,在工作和手艺中得以安身,得以安心,在一个个劳动的结果中,立起自己的命。
日本的劳动者则非常看重职业中的“精进”。
职人精神意味着:执着磨练自己的技术,对自己的技术有自信,不惜时间精力,只接受自己认可的工作和意志。一旦接受工作,便超越利益心,把技术发挥到极致。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自身的修炼,灵魂安放之处。
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作观,则很大程度来自于新教徒——工作即荣耀,Work as Worship。
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有技术的高级工人,甚至经过高技术和商业训练的现代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新教徒”。他进一步指出,新教坚持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基督徒在其社区的工作是一种呼召Calling(天职),这意味着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于产生财富,而是服务人类给上帝带来荣耀。
不管是哪一种关于工作境界的诠释,都有共同的内涵:
投入、精进、敬畏、天人合一。
我认为,工作就是一个人积聚所有最好的精力和技艺,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并相信其有意义的状态。
专注工作的人,极致的美。
所以我非常感谢汉迪在学习、家庭、义务三个后面加上了“工作”两个字——这促使我们思考我们在除了上班以外对其他领域的态度。
在家庭工作中,我是随随便便的敷衍,或者“交功课”,还是投入、精进和敬畏地做着?
在学习工作中,我是每天告诉自己“得看一看”,还是投入、精进和敬畏地学习?
在义务工作中,也许就是随手捐钱捐个衣服,或者为朋友圈的人拉个关系,我是想着“搞搞关系”,还是投入、精进和敬畏地工作?
每次想想都一身冷汗。
不过还好在给你们写字的时候,我是投入、精进和敬畏的。
这一刻,无关好坏,无关点击,无关好评。仅仅是把世界上的知识链接过来,通过我的脑子,传递给需要这些讯息的人。
虽然关上电脑以后累得要死,但在那些时刻,我们都是深刻又伟大地工作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