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每个人心中都在计划以后干什么,找什么工作?
一开始,我是迷茫的,我也曾和学长交流过,学长说不迷茫就不是青春了。经过一次特殊的回家之旅,我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的简书,微博,知乎上的个性签名都是相同的——读书,写作,打球,流浪。
或许对于别人来说,读书写作,这个时代是饿死作家的时代,我显得太过幼稚。打球在别人眼里只能算作不务正业,从小打球都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压迫。流浪,更不用说了,一个人生而就应该有固定的职业,长大以后就应该好好找一份工作,孝敬父母,娶妻生子。但我却不一样,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我越来越认为,书籍改变的不止是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而是更多,更广,更宽的东西。写作,大学以前我非常不喜欢语文,因为老师总会在语文课上讲什么应试教育,作文三段法,四段法之类我一点都不想听的东西。但是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尝试过写小说,作文大课上我躲在角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大学学了中文专业,虽然也相当于被调剂到中文系的,但是我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试着慢慢接近它。后来,我慢慢开始写自己的东西,我的文字曾经一度在社交软件上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我也慢慢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慢慢喜欢上了写作。篮球,从高中开始陪伴我,在高三那个枯燥坚辛的时期,我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球。一周两节体育课,每节课都毫无保留的汗水撒在操场上,累死一样,但每次打完球,心里都会得到一种释放。大学以后,对于篮球的热爱慢慢更进一步,入选院队,老乡会球队,每次打球,每次训练都尽心尽力的投入。如果我对于某一个女生能像对篮球般狂热,那么那个女生早已是幸福的人儿了。流浪,我喜欢经历,喜欢一个人(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走过大街小巷,走过山间田野,去经历,去体验,去了解。去年回家是一趟特殊的旅行,我遇见一个抱着吉他的音乐人,我羡慕他的自由,羡慕他能走遍自己想去的地方。于是我也在想了,当我看完《缝纫机乐队》的时候,我想去去吉安去看大吉他,看完《白鹿原》的时候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农村,看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后想去看凤凰古城……那么多想去看的地方,所以我想去流浪。
我深受音乐人的影响,读书,写作,打球,流浪。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的自由!
昨天回老家,附近的一家人出嫁女儿我们去帮忙,回来的时候搭上我岁爷(我爷爷辈的兄弟)的顺风车。岁爷是我们整个家族里面事业干的成功的其中一位,我们离的近,他也非常关心我的状况。在他问及我将来准备干什么的时候,我没有向他讲我想去流浪。因为他一直都希望我能考国家公务员,确定一个稳定的工作。搪塞支吾过后,他开始替我出主意。不管是我想在外面企业工作,还是想考研,都必须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只要进入公务员行列,未来可期……类似的话说了很多,我也在认真的听着。
我有弟弟妹妹,有老爸老妈,一大家子人。如果我要追求自由,带着吉他,背着篮球满世界跑,听起来很酷,却很荒唐。瑞哥也曾提醒过我,怕我做傻事。按照岁爷所说的,我或许很稳定,但时间会磨平棱角,让我变样。
未来难望,前途不定,我追求自由,暂且忽视使我烦恼的观点。假如真的想自由,压力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