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课老师讲到沟通区域有提到“盲目区”,指别人知,自己不知。
在工作中,我现在有特别意识到这个问题,最怕的不是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是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提炼不出问题。
2017年底至2018年年初的状态,时过一年来回想,那就是我的能力已经跟不上我要做的事情。如果我当时有敏锐的感知到这一点,我会更加开放和集中的去学习。
现在每一天的工作也如此,一项工作迟迟没有得到进展,没有得到结果,要有意识的去问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回想一下,提炼出问题,下一步才是去解决问题。
这可能会牵涉到另一个概念,以前的我擅用直觉去引领我,现在会融入一些罗辑思维,理性思考做支撑,最理想的是由这些来占主导,因为直觉可以是刻意练习后或者无意识的产物,需要反观的。
强调出这是一个问题,可以内求,外求,多半外求更加有效。这个时候可以去和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好的人去沟通交流,去找相关书籍,查阅文章,有针对性的报名参加专业学习课程,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至少是走在了解决问题的路上,有一天所有因素的叠加会促成答案的水落石出。
其实能意识发现问题本身就不是轻而易举的。无知者无畏,和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要先有知,才知道畏在哪里。拓宽认知边界,多看书,多聆听,上课学习,交流。这些都是渠道和途径。我们要对还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别人已经强调的问题要有所重视和警觉,因为它极可能就成为我们自己路上的那块新的绊脚石。但如果它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可以说一句,哦,我认识你,我有处理掉你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那就是跨越和征服它的第一步了。
乔哈里视窗:已知区 盲目区 隐蔽区 未知区
交流扩大公开区域:
1.请教反馈
2.自我暴露
3.共享发现
小结:输出的内容和课程关联度不高,有点儿过于发散。
但是会觉得这种方式会促成我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因为我要更明确清晰的get到我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是写作输出给予我的一个正向反馈。
我要更合理的安排时间,在已规划时间内完成,不影响和占用其它时间,这是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