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十点钟想起来听上海师范大学李冲锋老师的报告。
只听了下半场,他的讲座仍然让我有一些触动。
“”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其中提到阅读,写作,科研,教学。
关于写作,联想自己,本周一刚刚从一个写作群里退出,李冲锋老师的燃梦计划激活了我,再次回归写作群。
启发一
“下午太累了”这样的话,原本以为自己不好意思写出来,经他的解读:100年后具备史料价值。
为了保持一种持续的适度的写作习惯。
启发二
一直觉得自己积累太少,不够渊博,读书阅读总是停留在断断续续中(而且大多停留在摘抄阶段)。从今天开始,进行自己的持续而适度的读书计划。
每天读书30分钟,尽早完成自己的100本。
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文字。
没有听到李春峰老师的前半段讲座,大概和那位老师有异曲同工的想法。
很多教师写论文,写的是自身的经验和工作中的做法,这些当然也是很好的论文素材,但与“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的理念还有不小差距。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最丰富的素材就是自己的课堂,就是自己上过的一节节的课,而经验和措施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或实践的内容。放弃自己的课堂,而抓住经验和做法不放,我认为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为此,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研发了“基于课例的论文写作模式”,每一期要求成员学会写四种基本课例和四种拓展课例,前者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后者包括课标理念阐释类论文、教学理论实践类论文、教学方法运用类论文、素养能力培养类论文。
要想写好这八种课例论文,首先要有一节节好课。
教师要有自己的“代表课”,才会写出优质的课例论文。假如教师上的课平常无新意,写出来的论文自然也没有参考价值了。因此,写好论文的前提就是上好课,要去研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研究这节课的创意设计与创新实施,研究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切实收获,进而研究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容。
有了好课,还不足以写成一篇优秀的课例论文。如果仅仅是从经验、感受、印象的层面上分析一节课,往往会流于浅表化,不能真正从教育、课程与教学等规律性、原理性的层面对一节课进行解释。也就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课例论文,首先要有好课,其次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天上不会掉理论,理论一定需要学习和积累,然后不断运用,才会内化为教育教学的“学理依据”。学习和积累的主要方式自然是专业阅读。
有了好课和理论,其余的就是写作框架、技巧与格式的问题了。很多专家的讲座,只讲写作的选题、框架、技巧与格式,不讲好课与理论,这是舍本逐末,自然也起不到培训效果。而我们探索出的课例写作培训模式,真正从根本上着眼于教师的“写作困境”,釜底抽薪,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