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班主任的培训班,与李凤遐老师相遇,这位老师是一位心态非常乐观的老师,自己退休以后,竟然继续申请带六个班并且干班主任。她当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班主任。她说,选择你喜欢的,并且把喜欢的做好。我觉得李老师做到了知行合一,也做到了老师的致良知。非常喜欢她,应认真和老师学习。
今天,首先要恭喜自己,无论怎么难,读这本书,我坚持了十五天了,已经走过一半的路了。这就是,独行快,众行远。今天独,答周道通书。
1,这是王阳明给周道通的信的开篇。王阳明再回复弟子的信中,待之以诚,直接了当指出做学问时疲劳、遗忘的缺点,关键在于不真切,并强调做学问的关键核心处是立志,只有立志才能达到真切,有了真切,也就不会感觉疲劳和遗忘。这个今天的讲座,有相同,我们做老师,做班主任,一定要是从内心喜欢,从内心立志要做班主任。这样,就不会感觉到累和无聊,也不会有太多的抱怨。
2,王阳明曾经主张学者通过静坐的方式,来恢复良知本性。无事存养,静中体悟的方法,就是使良知时刻彰显天理的功夫,若良知时刻照应天理,则真心自然顺应无滞。静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本心,思考自己的过失,除去自己的私欲。
3,人人都想以圣人为楷模,借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但是各人引以为鉴的心态却各有区分,如果学者只是先认圣人气象,而不去把握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就等于没有把握要领。在这里,王阳明指出真切的落实出,从自己的良知上去体认,这种效仿圣人的方法才算是踏实的圣算。这个是不是说,不能光去学习样子,模仿的像,并不一定从心中真的领会或者接受,不去从内心改变,最终会变了样子。
4,王认为,不能把做事和致良知分开,我们平时对善恶的判断往往出于利益考虑居多,这不是真的良知,学者真正的功夫不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是致良知,能实致其良知。
5,格致诚正是行积修养的一种功夫,格物是功夫的源头,正心是知意的结果。正心,必须见物明理,随事就格,诚意方能格正心物,致其良知。心学中,本体只是良知之本体,致良知需要落实本体的良知。
6,王对于他人的异议和指责,表现的宽容大度,认为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实践,告诫她的朋友和学生,不要重言辩要重身体实践。王的学说真是伟大呀。这人的修养也高。
7,王认为,性和气不需要分的那么清楚。气,指良知的就行,气是良知就行的表现,无独立存在的地位,而从属于良知。性善是本源,性是本原,由性发出的四短之情则是气,只要从本原上认得性为一的道理,就会明白性即气,气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