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是热爱烹饪的。 中二病时期一度立志成为厨神,认真的把厨房当成神圣战场,十四岁就掌握了颠勺的技能。
直到终于迎来了每天需要自己做饭的生活。
出国留学意味着一段新的人生经营。一边死守象牙塔中的位置,一边又要迎击扑面而来的柴米油盐。这种扑面而来很容易将人打败。早前听过很多留学期间天天吃外卖的故事,当时对其嗤之以鼻且因为自己能做些菜而沾沾自喜。我妈也因此对我甚是放心,觉得我出门必然饿不着。现在看来,我和我妈都天真了。
前两个礼拜刚来,做饭的热情尚在,感觉每天能给自己炖个汤、炒俩菜,也不算是拖了什么都吃省的后腿。但是这个礼拜开始渐渐发觉了事情的不对。做饭这个事,它真不是把食材做熟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而把食材做熟是唯一一个在这个庞杂程序里让人感到快慰的步骤。
来从头捋捋。
首先是吃什么。我很幸运,几乎没有任何不能吃的东西,有条件的时候倒是可以很挑剔,但为了吃饱的时候白米饭配白开水也能吃几顿。但是关于吃什么的问题在我走进超市看到食材之前是没有任何头绪的,所以一般会带着疑问进超市,然后失手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想菜谱这个事可能会给人带来一些精神负担甚至物理负担。况且,初来乍到根本没摸清什么食材该在何处购买,而本地的食材有不甚熟悉,于是每次烹饪都像在开盲盒。只有在华人超市里才有十足把握,看见白萝卜和大葱都有种见老乡的亲切。挺难的。
其次是怎么吃。这一点上会做饭的人和不会做饭的人都要面临很艰难的处境。作为后者,我内心清楚蒸煮熘烩煎炒烹炸的十八般技艺在我这个三平米的开放式厨房里是无法完成的。在食材有限的情况下烹饪技巧也局限于烤、煎炒、煮、和微波加热四种。而处理食物也仅仅是洗净、略微腌制、下锅。我不知道在开学两周网购购物车里放着擀面杖和蒸笼是否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对于想要构建趁手的厨房但是心里又敲响预算警钟的我,挺难的。
再其次是什么时候吃。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难关。往往逛完超市、回到家、洗菜、备菜,再加上烹饪,大把的时间过去,饿的劲也过去了。对于这一点我这两天学聪明了,做饭前先吃香蕉喝牛奶,不然扛不到饭出锅。而且课业忙碌,一天根本无法找出如许的时间留给这一套程序。挺难的。
最后但也是最令人头疼的,吃完怎么办。我这个人洁癖,所有东西都必须干净,屋里不能长时间有味道。在家还有老爹帮着我收拾,现在自己不干就只能脏着。做一遍饭擦八遍灶台,锅碗瓢盆边做饭边得清理出来,因为地方小水池放不下。做饭前洗刀洗案板,做饭时看着溅的四面八方的油星已经开始犯愁怎么擦掉,做完饭还得想着洗碗刷锅擦桌子。没有一刻安生。这还不算完。我这屋子厨房是开放式,通风又欠佳,窗户只能开二十公分的一条缝,全凭借油烟机解决气味问题。但这油烟机毕竟本事有限,所以味道总在屋内残留一阵。不过通风问题似乎是此地房屋的痼疾,而当地群众似乎并无微词,看来本质上是一个不需要煎炒烹炸的民族。但是对我来说,挺难的。
做饭漫谈似乎变成了做饭牢骚。前两天晚上和人微信闲聊,对方说,你这种情绪稳定的人就适合做研究搞学术。我只能苦笑。毕竟当时刚刚归家的我,看着一池子没洗的碗,正在崩溃破大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