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心理学家真的已经搞明白人类的心理是咋回事,其实他们只是现阶段搞明白了,然后等着被时间推翻这一切。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阅读书目《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专业度:⭐️⭐️⭐️⭐️
信息量:⭐️⭐️⭐️⭐️⭐️
悦读性:⭐️⭐️
推荐:适合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知识&心理治疗专业知识的人群。
这本书讲的是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从十九世纪中期讲到二十世纪末,包含精神分析的各大流派与代表人物。必须先解释一下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简单粗暴得说,在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等同心理治疗,在今天,心理治疗包含精神分析。
本文只探讨两个问题:
一,精神分析之前。
创新的秘诀就是要懂得隐藏你的来源。
一直都很好奇,弗洛伊德是如何提出他的那么多理论,毕竟没有人是凭空就三四十岁,也不会凭空就想到那么多事情,所以我特别关注了一下弗洛伊德理论的来源,原文摘抄几句如下:
“弗洛伊德设想,达尔文进化论变革中最核心、最振聋发聩的信息,是人类乃从‘低等物种’进化而来,这是弗洛伊德设想,人类隐藏着一些沸腾不安的潜在动机,是源于他和同时代者所认为的动物本性。”
“弗洛伊德及其同时代者采用分析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将事物分解成它们潜在的部分。”
“人们常以为早期的理论,即驱力寻求释放,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总体思想。但洛伊沃尔德指出,这一早期理论是与十九世纪的科学唯物主义紧密结合,并建立在弗洛伊德时代的水力和机械比喻上的。”
先不着急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源,我们再看看精神分析其他流派的思想来源,原文摘抄如下:
“沙弗吸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正在发展的对诠释学的关注,不再把传统精神分析概念作为科学原则而是作为诠释学的故事序列来呈现。”
“在拉康去世前的十年中,他的工作深奥难懂,部分是由于他运用了集合论和拓扑结构——这是他理解语言运作的更技术化、数学化、抽象化的方式。”
总而言之,精神分析并非从零开始,它其实诞生于一条更为源远流长的河流中,或许可以称之为“哲学”。
首先我要承认精神分析有巨大的价值,一些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逐渐参与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变得可以被讨论,比如“心理防御”,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从有感觉而无法交流,到逐渐认识这个现象的来龙去脉,到今天某些人会在日常和朋友聊天中使用这个专业名词,这是文明的巨大进步,精神分析本身做了很多等同于仓颉造字一般的伟大事情。
但我忍不住要说,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就像在哲学思辨与个人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也许是因为物质生活充裕之后,人们追求精神/心灵上的发展,想看清行为背后的思维,所以时代呼唤精神分析的出现。而研究哲学这种很早以前贵族才干的事儿,现在也如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我承认精神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有它固有的时代局限性,那些都不是问题。让我忍不住思考的是,也许在当下,二十一世纪初期,面临科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遥想人工智能和奇点临近,人们在精神/心灵上的需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而心理治疗领域并没有对此做好准备。或者说,当前满足人类心灵需要的对应产物,并不局限在心理咨询领域了。
二,心理治疗之后。
你的人生被解释了。
须知心理咨询师是分流派的,由他的受训背景可以看出来,当你去见心理咨询师,假设一下,也许他只是评估你需要哪种解释,然后精心包装合适的形式,把那种解释呈现给你。诚然解释的不一定对,但咨询师对你心理问题的界定,以及一些概念的使用,会对你非常有启发意义。
可心理治疗究竟是干嘛的?原文摘录几句如下:
“以去除症状,改善关系,或者以巩固更加协调而有韧性的自我感为目标。”
“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是,受分析者真实的个人声音从对社会力量和重要他人的内化中发展和浮现出来。”
“临床精神分析在最根本上与人及其生存困境相关,与更深的自我理解、更丰富的个人意义感和更多自由的关系相关。”
综合来看,精神分析并没有教你如何度过这一生,它更像是一种支持性力量,帮助你解决内心的困扰,辅助你对自我的认识更清晰,但并不会告诉你,你就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这辈子就是该如何度过。
人是不是由童年经历决定了这一生的很多模式呢?有人说是的,因为熟悉的模式让人有安全感;有人说不是,童年虽然有影响,但起决定的是自己决定是否让这种影响来影响自己;还有人说,后天的机遇和领悟有时候能帮助跳脱出来,也分人的,可能有的人压根觉察不到这是根源童年的模式。
我要说,类似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当那个人从沉浸其中转变为客观觉察,对那个状态有所认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所以我想说,心理咨询更多像是借一双慧眼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但并不能替代自己做选择去成长。
写在最后
150年前我们说人类心灵像是一台机器,可以被分解成各个结构,比如本我+超我+自我;150年后我们说人类心灵像是一台计算机,内置各种程序,比如你如何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决定了你的内心是怎样的。这些理解心灵的比喻,本质上来说,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你信不信的问题,如果你相信了,这个解释就对你有意义。
然而,这两个答案都没有真正的回答人类心灵究竟是怎样的,只是告诉了我们它像什么,刚好满足了当时大部分人的理解水平,所以大家都愉快地接受了。
你是否愉快地接受了某种对心灵的解释?而没有探寻过这个解释来源自哪一种思想?
或者,你是否有勇气穿越时代的局限性,穿越学科的局限性去理解心灵呢?
这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是一个信不信,愿不愿的问题。
或许你可以试试看,由自己来解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