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柳静老师(id:一柳繁花) 邀请了刘凤清老师(id:清新_d816) 为群里的朋友们讲解散文和诗歌的写作技巧及心得。
刘凤清老师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印象中除了大学时候选修的中华文化课(我是学工科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这么大一个文学“大咖”的课,真的是非常感谢刘老师和柳老师。下面结合我自己对刘老师所授内容的理解,整理并记录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一、散文的分类和写作技巧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代表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哲理散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写景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搜肠刮肚了一番,发现能举出来的例子基本都仅限于高中时期的课文。大学时期也看过一些散文,刘墉、林清玄之类的,近几年却因为心境浮躁,很少能沉下心来欣赏这一类的文章了。听了刘老师的课之后,对散文又萌生出了一些兴趣,或许以后会尝试写写吧。
刘老师介绍了以下几个散文写作的技巧:
1、 注重情感的表达:这是散文的核心。的确,如果作者自己写一篇文都不带感情,怎么能够让读者通过你的文字走进你的情感世界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对万事万物怀着悲悯之心,才能将所遭遇的一切化为饱含深情的文字。
2、 注重语言的运用:这就是作者的笔下功夫了。散文的语言讲究一个“美”字,需要尽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就要注意锤炼和打磨文字,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3、 注重构思和布局: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主要支撑。好的文章不仅要有巧妙的构思,还要有逻辑性。以前我总以为只有小说需要精心的布局,却不知散文也需要通过布局来使文章更加紧凑,使读者能够有意愿从开头读到结尾。
4、 注重描绘细节:细节是散文的灵魂。试想一篇文章如果只有索然无味的宏观描写,那将是多么的乏味。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加入一些细节描写,但是细节也要经过构思和筛选,要能通过细节窥见事物的本质。
5、注重文化和历史背景:它能加深文章的层次与内涵。虽然我的历史文化积累不够,但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了,写作中需要的素材随时都能够上网查到。在完成创作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很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想起以前读《文化苦旅》的时候,作者去的很多地方我连听都没听过,也是一边搜资料一边读。
6、注重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以前我只知道有散文诗,刘老师这次还给我们介绍了散文和小说的结合。多样的文学形式,可以让文字更具感染力,写的人开心,读的人也开心。
二、散文的写作笔法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个人理解为与“抽象画”类似。讲究的是表达作者的意识形态,而非一笔一画的描写事物的客观特征。常用于叙事和写人,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与事的精神特征。
2、延伸。即不拘泥于只描写要写的这个事物,而是凭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围绕其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延伸。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如果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要写一场瑞雪落满通明的老街,写孩子的新装,老人的笑脸。”
3、指点。散文不同于小说,它允许作者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但指点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我们可以借由描绘的人或事,自然而然地将观点含蓄地引出来。切忌一味地说教,这样不仅无法打动读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
4、兴波。不同于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散文中想要制造波澜会受限于篇幅,因此常常是短而快的。小说中的悬念、误会等在散文中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借助议论点,完成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点化出一些令人惊叹的哲理。
讲完了这些理论知识,刘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重读了冰心的《小橘灯》,还一同欣赏了她自己写作的《冬瓜王》。说实在的,以往我读这类的文章,只会得出一些“啊,写得真好,真感人”之类的肤浅感受。通过刘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从写作技巧和手法方面去欣赏并学习这些名家大作。
三、写出好文章的精髓
首先就是取材。还是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前我不写作的时候,总是觉得身边没什么事可写。但是当我们决心要写点什么的时候,这个念头就好像给自己安装了发现素材的雷达,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可写。
其次是灵感。没有灵感的文章,写起来抓耳挠腮,读起来更是枯燥无味。我现在就经常利用手机里自带的记事本,随时随地记录自己思想的火花,这其实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方法。
最后注意不要为了凑字数而凑字数。好的散文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内涵、有美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篇幅。一开始写作,我们可能不会像名家那样挥笔就是洋洋洒洒几千字。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练习,字数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四、浅谈纸媒投稿
纸媒投稿对文章质量要求更高,并且要求作者思想积极向上,要宣传真善美的一面。不同于我们在互联网上随意就能散播一些个人的负面情绪,纸媒刊登的文章更加偏向光明正面的一面。
简书是一个对新手写作者来说非常友好的平台,门槛较低,氛围也非常友好。我目前坚持日更也已经 2 个多月了,多亏了许多热心的老师和朋友们的鼓励。再练习一阵,也可以试着投稿伯乐推文,虽然是互联网的发文,但难度也丝毫不亚于纸媒呢。
就像在答疑时间里刘老师说的,写好文章的唯一捷径就是“勤练”。写作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不白活、可追溯,同时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别人的人生,体会不一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