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接了我家小姑娘,刚开车离开就接到一个电话。她同班同学M的妈妈临时有事,赶不到幼儿园关门以前去接她,请我帮忙先把她接出来。这种事情谁家都可能遇到,帮这点小忙本不在话下。于是我掉头回幼儿园去。
我:我们得回去接一下M,她妈妈来不及接她。
她:为什么?
我:幼儿园快关门了,她妈妈有事耽搁了来不及赶过来。
她:可是她坐哪儿?我们的车上没有多一个car seat(儿童安全座椅)。
小姑娘一边说着一边四处张望,指着她身旁的一个座位说:她可以坐这儿,M比我大,她够大了吗?
我:还不行,M应该可以坐booster (加高座垫),可是我车上也没有booster。我们把车停在这儿,走路去图书馆吧。
儿童安全座椅在加拿大是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的。规定很具体:新生儿座椅的安放必须面朝后,达到一定体重以后才能调过来面朝前,再达到一定的身高体重标准(一般5岁左右可以达到)才可以拿掉安全座椅改用增高坐垫,直到8岁或者身高1.45米或者体重36公斤满足这三个条件之一才能直接坐在汽车座椅上不使用其它辅助设备,而且13岁以下不能坐前排。
好在不远处有社区中心和图书馆,走路也就是十几分钟。
回到幼儿园跟老师说明情况,老师循例给M的妈妈打电话确认,然后让M收拾东西跟我走。M比我家小姑娘大些,是个沉稳安静的姑娘,两个人平时十分要好。一听这话,M立刻朝我家小姑娘飞奔而来。这个超出日常作息惯例的安排让两个小姑娘都兴奋不已,手拉着手,互相高喊着对方的名字,大笑着,蹦蹦跳跳走出了幼儿园。
往图书馆去的路上,每一个新“情况”都能让两个小姑娘叽叽喳喳半天。虽说天天经过,但都是坐在车上,从没有步行走过这段路,更没有两个人一起走过。看到路边一块石头,捡起来研究一番。低洼处积出一块巴掌大的水凼,不由分说就前后脚踏了进去,泥浆溅在身上,两个人相对大笑。一边笑,一边你追我赶着猛往前跑。我只能跟在后面提醒她们到了路口得停下来。
两个小不点儿像两串欢快的音符,搅得整条街的调子都跟着升起来了。六月正是天长夜短的时候,这会儿离日落还早。太阳透过树叶把影子斑驳地洒在地面,似乎只为了能让两个小姑娘去尽情踩踏。只有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朋友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多么重要。
居住方式的改变和日常生活半径的增加使得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有机会在放学之后还能经常跟一群同学在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便是邀请要好的朋友参加生日派对或是聚在一块儿游戏,都需要父母们事先安排筹划周详。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目的,很难容纳超出计划之外的事件,孩子们的世界也因为变得井然有序而少了几分天真烂漫。
M的妈妈来了,两个明天还要见面的孩子却难分难舍。我不由得有点感激这个意外的小插曲,凭空地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傍晚给我们如时钟一般准确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一抹色彩,为两个孩子,也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