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相信你我都是感同身受的。
刷不完的微博、朋友圈、QQ空间动态、公众号文章、今日头条等资讯软件,还有一些购物、体育、摄影、理财、电影、游戏、饮食、娱乐、旅行、招聘等各类app中,也充满了不同的内容。
你觉得这个好看、那个有用、这个有趣、那个好玩……没有尽头的信息,即使你已经疲惫不堪,觉得这些信息看了也没多大意义,但无聊时还是会不停地要接收信息。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看一部电视剧,被里面的情节吸引,就是想知道剧情,结果如何,一定要把内容看完。没有互联网时,我们只好等电视剧下一次播放。但如今,我们能一口气把电视剧看完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话,根本停不下来。
若我们不必做别的事,也许会沉浸在各种虚拟的内容之中,看剧看电影,听音乐,不断地接受信息沉浸于此。
有事说事,没事群聊,好吧?
虽然我们需要信息,十分贪婪的需要信息。可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可连接的资源多了,不代表我们会拥有很多的资源;能联系的人多了,不代表我们每天会联系很多人;可看的剧多了,不代表我们会看很多的新闻,只是让这种可能性增大了。
想想以前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日子,甚至没电话的时候,每天工作生活需要联系的人,其实更多。比如在一个大院子里,在一个村庄里,我们只有通过和邻里街坊打交道获取周边的信息。现在我们都生活在楼房里,一栋大楼的小盒子中,邻里隔的更近人也更多,但打交道却少了。
以前我们需要主动沟通,与周围连成网,现在似乎没有必要了。
如今你只会选择你需要的。看看你的微信QQ手机通讯录有多少联系人,隔三差五会聊的又有几个人?通常有人找你,都是有事才联系。即使我们都已离不开手机,实时在线,还是要确认一下
“在吗?”
平常不联系,所以感觉就像是没连接的状态。心理上必须再确认一下。至少得打个招呼先吧。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私聊少了,群聊变多了。一对一传播信息有限也集中,而在群聊中可以把信息广播出去。更有甚者,就喜欢在群里目无旁人的秀恩爱,聊私事。
主动联系变少,广播信息变多,这是我们面临连接变多的反应。
对方不想理你,并……
既然信息大爆炸,是不是每个人比以前都产生了更多的信息?
上面说我们日常联系的人变少了,那对应的信息输出也变少了吧,哪来那么多信息?
但你会说,不对啊!我每天会发朋友圈,发微博啊。不知大家的社交圈动态如何,我感觉发动态的人以及频率没想象的多,大家每天生活不就那些破事嘛,可发动态的材料并没那么多,什么都发动态的人也只是少数。真正有很强信息输出需求的,都是商家。
个人主动产生的信息并不是更多,许多信息是被动记录的。另一方面,集中生产信息的人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转发的文章,视频,动图,音乐大部分来自这些集中生产信息的人。叫内容商家也好,叫自媒体也好,叫社区大神也好。反正他们是最有欲望,主动生产信息的。
这就有一件特别苦恼的事,我们日常的交流模式,变成了,说着说着就扔来一篇文章。这感觉就好像“对方不想理你,并向你扔了一大坨信息”。
来管理信息吧,首先分个类?
正如平常,普通人不会主动生产很多信息一样,大家对信息管理也是疏忽的。当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就不得不去重视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习惯把文件和图标,随手放在电脑桌面上。这样很方便,想用时,在桌面就可以够得到。
但文件一多,不说密密麻麻不好看,找个图标都要费些功夫。这时才会想到,该删的删,该整理的放进文件夹。
相反的是,有些极客的桌面什么都没有,怎么操作的呢?快捷键调出搜索框,输入关键字启动程序,和查找文件。但是这还要输入才能操作,是不是没看出哪里方便?
都放在桌面,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的确是很方便的。但信息多了之后,一个桌面承受不住这么多信息。为了在更多的信息下,所见即所得,就必须引入分类。
分类更多的情况下,分类的层级越多,分类在桌面上也摆不过来了,我们就引入了搜索框。通过搜索框我们可以通过输入一个关键字来创造一个分类。
很多人感觉中,百度搜索,就像一个神奇的渔网,在信息海水中,可以智能得捞到我们想要的鱼。
实际的情况是,百度的服务器里面存着全网的资料,首先百度的服务器里面要有这个资料,你才能够搜得到。。百度收集网络的资料,并建立起了索引目录。通过搜索技术,使你能够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帮你找到想要的信息。
极客们处理的信息量是更多的,或者他们有更强的信息控制欲。用一个搜索框,是他们管理更多信息的方式。这样更符合他们的需求。想要这么简洁方式,并保持高效的代价,就是要记住这些快捷键和手势,还有一些搜索代码。
我们处理信息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所见即所得这样简单。并非为了管理而管理,分类只是我们处理信息的一个手段。
你眼前可以放多少信息?
信息量的不同,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常浏览网页,有几种方式访问一个网站?输入网址,点击收藏夹里的书签,默认导航网站寻找,百度搜索进入这个网页,在新建标签页里面点击书签。
输入网址,直达网站,要记网址名,很少有网站享受这个待遇吧。
书签,是我们已经存好了的一些网站,访问频率很高,这样的方式也很快捷。
导航和搜索,这两种方式估计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导航可能还更胜一筹。有一定信息量,还不到爆炸的程度下,分类导航无疑最有效。这是两个重量级的网络入口。做搜索的门槛很高,成功的两三家,但导航就不一样了,遍地开花。
既然导航这么有效,那我不要别人的导航,自己做一个行不?浏览器的“新标签页”就是这么个东西。
快速访问、搜索、书签、历史记录、记事等,在浏览器中打开新页面,常用的操作都集中在这个页面了。但是离我们当前页面最近的,无疑是书签栏,点击书签最常用的。
让结果摆在面前让我们选,感觉上,我们离答案就差一步之遥。可是用搜索,就成了两步。如果你做一个很无聊的问卷调查,问题还都是开放式的回答,没有备选选项。想收集到很多数据,恐怕非常困难。
我们想离目标更近,就把需要的都摆在跟前吧。
现在手机系统,主流是把图片直接放在桌面上,抽屉被很多厂家取消掉了。这样更方便直观,毕竟手机上没有那么多程序,不需要 Windows 一样的开始菜单。
有人说“锤子桌面很好看,但是觉得效率太低了”。
我在使用锤子桌面之前也有这感觉。把图标放在一个一个的格子里,有种割裂的感觉,图标和壁纸都给限制了,我不能完全的掌控 APP 的分布。但用了两个星期之后,觉得非常有效率。移动整理图标非常快捷,点选图标也很快。
其实某一类,一般不会超过一页16个。而16的限制,平衡了我们的APP太多,需要找半天。
Dock栏左划整页64个图标,还有启动器有如此兼顾美观和高效吗?
普通的启动器,就只能够用文件夹功能了。但是文件夹,真的不好看,你在首页放那么多文件夹,不也跟宫格一样了吗?还不如锤子的好看。
有人说他有200个应用,问题就来了。数量少的情况下没问题,宫格板块比那些用文件夹的,好看好用多了。
但是更多数量的怎么办?更多的板块?这就不如文件夹有优势了。一个文件夹可以放不止16个应用,普通安卓桌面,可以放不止16个文件夹。这就是优势。但不是大多数人的处理需求。
你接收能力有限,又想海量信息都在你跟前?醒醒,我们要限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了。
信息筛选的神器是它
信息越来越多,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瓜分。这时才知道“少即是多”,精准的信息,比大而全的信息更重要。
小时候对时事并不感兴趣,觉得新闻真的非常无聊,不如一本故事书吸引我。如今看看那些新闻APP,已经不是专门提供新闻。它们要千人千面,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除了看看新鲜事和故事,这个词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大堆自媒体替你整理出来。
我们会订阅一堆需要,和可能需要的微博公众号头条号知乎专栏等等。还会顺便收藏一堆鸡汤,干货,秘籍,网站。但看看我们的关注列表有多少红点点,收藏夹除了往里添加东西,又打开过几次?
我们当前需要的信息没那么多,你会立即使用的信息也没那么多,你以后会用到的信息也没你想象的多(而且你也想不到)。所以不要忙着建立那么多分类,它们也许不属于你。时间利用率越高,时间越来越快,你会发觉拥有一样东西变得非常困难。
想要就立即行动起来。
看到鸡汤也许你已经疲惫了,但那些“小白零基础,如何学好编程/设计/英语/运营/产品……”,“XXX必备的品质/必用工具/必看秘籍”,“关于XX入门,这可能是最全攻略”这些你可能还乐此不疲。
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得必有失。获得了什么,肯定是付出相应的代价。也许你说,我关注的是,代价有哪些?怎么样代价少一点。
这当然没错,但前提是行动的过程中你需要。行动时,你会过滤到许多用不到的信息。
碎片化如何连成体系
通过微博微信各种资讯客户端,碎片化成为我们接收信息的状态。
相比书籍报刊,他们阅读起来更省时省力。这使得我们人均阅读量,迅速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对于长文失去了耐心。短平快的内容,反而消耗了更多的注意力。
这是趋势,是不是一件好事不重要,重要是把它变成一件好的事情。
以前的报刊和杂志分不同的栏目和专栏。而自媒体的内容,就比较碎片没办法整理。
尤其是微信,没办法方便的回顾你以前发布的文章。而回复关键词和搜索,这样的办法又显得不那么方便。
那些在微博发布干货的帐号,也是发了一次又一次。内容发出来就过去了,只能被用一次。
一些新媒体尝试,做不同栏目,但是在读者这边,总是碎片化的接收的,没有整体印象。
这方面比较好的,就是简书了,这是简书的优势。简书的文集和专题,就是一种不错整合方式。
文集是作者自己对文章的分类,而专题,则是开放式的分类。
飞碟说把自己不同的节目,按一周为周期,每天更新不同的节目。既有了分类,让观众也有期待感。
那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像简书那样,把内容分类?你等会儿,这不是回到博客时代了吗?
碎片化下的信息,我们需要的是细致的定位。我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定位很明确的内容。或是某件事,某类问题,某个人,这样不显得乱。而整理的想法,我也喜欢用印象笔记做标签的方式。这里安利一下「即刻」,不错过你惦记的每一件小事。
更细致的定位,让碎片化连成体系。
信息整理的万能工具是?
为了让自己的信息整理更加有效,印象笔记,To-do 应用,稍后读应用等效率工具在大神们的推崇下,人尽皆知。
许多人把奇妙清单,印象笔记玩出了各种花样:整理衣柜鞋子,整理知识网络,个人资料库,情侣私密交流……
这些工具虽然好用,我也曾想,把所有数据集中处理起来。但我觉得这是不是太重了,不能太依靠这几个软件。
记账,写日记,整理图片歌单等等其实都有专门的软件,交给他们处理会更好。
当然合适的方式,需要每个人去试,看尽他人的体验,也不是你的感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请乘信用之马,挥鞭从此启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