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扬
图:网络(侵权必删)
日更:1000/31
昨天我与两位亲人,通电话,视频聊天。总共加起来时长快两个小时。
与她们聊完天,我却陷入了思考当中。她们都是妈妈,年龄相仿,都是三十多岁。家庭背景也相似,家长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没钱没权。
有些不同,就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喜不喜欢阅读有关。
就是这一两点不同,让她们后来的发展,后来的婚姻,后来对孩子的教育。都体现了明显区别,有的眼光长远,有的目光短浅。
亲戚A
亲戚A是我的外甥女,我是辈分大,岁数只比她大两岁而已。小时候的寒暑假我们都是一起过,几乎是从小玩到大。关系也更加亲密。
从小,大表姐夫对她学习抓的紧。后来,她在南京读大学,学的英语专业,虽是二本。但多读几年书,有没有受到高等教育,跟后来的生活上还是有点相关的。
她毕业就投奔我这边。虽然我混得也不好,但至少有个落脚处。她网上投简历,我陪她去坐公交面试。记得面试三家公司,有一家我们这边有名的外资企业,待遇很不错,可惜没有面试上。后来去了一家台资企业,做海关进出口那方面工作,差不多与她英语专业相关。
她做了两三年,换了一家苏州公司。后来,有位亲戚为她找了一位上海小伙子,她就谈了恋爱。苏州上海两地跑。
很幸运,她的公司在上海也有办事处,她就调到了上海。没过两年,她也结婚了。等了三四年要孩子。一个男孩。
她的老公还不错,虽然有点上海男人的那种“精细”味,带孩子也比较“细”,总喜欢宅在家里。其余的还不错。
外甥女性格外向,生活比较幽默风趣。在孩子那里,正好弥补了应该由爸爸担任搞笑、疯玩的角色。昨天与她视频,正和孩子玩玩闹闹,不时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几年下来,她的婚姻还算幸福。
有了不错的婚姻基础,没有额外的烦恼,孩子的教育更会全心全意,也有精力应付,也能想的长远。
孩子不到两个月,她就轻柔轻语地讲故事给他听。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小班,也养成每天要听阅读习惯。每次去哪个小朋友家,都会找书看。当然,英文也不甘落后。
让孩子热爱读书,我想这与她爱阅读有很大关系。小时候,我们常为那些厚厚的武侠小说着迷,也偷偷读过《红字》,《傲慢与偏见》虽然那时不懂,但觉得有趣。
我知道她身在上海,朋友圈就能为她提供如何“鸡娃”、怎样“鸡娃”的素材和资源。正如,她昨天所讲的一个同事案例,同事家小孩与和她家年龄相仿,但一比,人家已认识好几百字,二十以内张口就来。
这样一比,焦虑感便来了。
我安慰她不用担心。有些孩子通过读绘本,对文字敏感,间接认识了好多字;但有些孩子对图片感兴趣,读图能力强,文字方面就显得薄弱,没有可比性。
她听了之后也释然了,但她也从中看到同事的极端做法:就是很少带孩子出门玩,很少让孩子运动。偶尔出门孩子就坐小推车,大人却在后面谈笑风生。怕危险又怕脏,就把孩子圈着养,从小几乎是老人抱大的。
我说,你明白就好。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外甥女也比较“听话”。她来听进我的话。我说:孩子的每个时段的能力、敏感期很重要。不要怕孩子“累”和“脏”。孩子能爬尽量爬;孩子会走,大人辛苦一点,能不用小推车就不用。牵着孩子户外走走跑跑,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些她都听进去了。再不报什么早教课程了。以前周末常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玩,现在就去户外找小朋友玩,去动物园、植物园、还有上海那些大公园。
她就是这样,能吸取我的一些育儿经验。
亲戚B
亲戚B是先生的妹妹。她现和我们一个城市,我们一起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
她读完高中就不读了。即使我婆婆让她读,随便哪个大学、哪个大专,只要她愿意读,婆婆也巴不得。但妹妹读完高中三年,又复读一年,说什么也不读了,选择出来打工。
婆婆对孩子的教育与我家是截然不同。虽都是老百姓,收入都不高。但我和姐姐们即使想读书,成绩也不错,父亲也决然不允许。他认为女孩读再多也没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真是人的思维认知不一样。所选的道路就是不一样。
妹妹出来打工,同样投靠了我们。我记得那时我陪她找工作,往人才市场里挤(人很多)。当看到人家手里精心准备的几页简历,再看妹妹手里临时准备的一页简历。工作的起点,我们只有被人家挤走的命运。
那句话说的没错:你不吃学习上的苦,只能吃生活上的苦。
欠下的总该要用别的方式去偿还。
妹妹进了一家大厂做了作业员。过了三五年,该谈婚论嫁,那时也正好在厂里谈了对象。没过多久买房结婚生子。现在两个孩子,大女儿二年级,小儿孩子幼儿园大班。
如果中途不出现一系列“幺蛾子”,妹妹有很强的“教育”思想,至少大女儿的学习不用这么发愁。
但命运就是如此。妹夫玩游戏成瘾,婚前两个人打打没有压力,可是有了孩子他还是如此,而且是那种变本加厉的投钱玩游戏,辛辛苦苦挣的一个月工资能一大半用来打游戏。
有了这些,矛盾就有了,有了矛盾,婚姻就会出现裂痕,妹夫嫌家里唠叨,虽然没钱,也能在厂里找个女人出轨。妹妹要离婚,可婆婆妈妈各种劝说“为了两孩”思想。就这样,虽然妹夫回心转意,回归家庭。
但终究有了痕迹。家里还时有争吵。因为争吵,妹妹又出了一场大事故,在医院里躺了大半年。
婚姻已是这样千疮百孔。那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能全心全意吗?
大女儿两岁,小儿还不到一岁,就被他们送回老家让婆婆照顾。那时,婆婆家里还有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公公照顾、十几亩水田旱田,每天还要带两个孩子,忙三顿饭。家里家外就婆婆一人(孩子爷爷也出去打工了)。
婆婆每天怎能有精力带好两个孩子。要么让他们看电视,要么屋前屋后跑跑玩玩。
等到大女儿上一年级,小儿要上幼儿园了。孩子接了过来,婆婆也跟着过来了(老公公去世了)。女儿上了小学,开始各种学习问题,生活坏习惯出现。老师讲的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一个作业能做到晚上十一二点。
昨天,妹妹与我聊天。这段疫情在家,她辅导孩子上网课,做作业,能忙一天。做作业慢的很,什么都不会,一篇课文让她读两遍,能读两个小时。
还有昨天疫情复工,她刚上班。儿子就从床上摔下来,下巴缝了四五针,她看着视频中,下巴贴着纱布的孩子就难受。昨天,孩子还拿着东西往楼下扔,她们可住在七楼啊。
她说,我都与他们(公公婆婆)讲了多少遍了,不要求你们怎么样。只要管着孩子的安全就行,哪怕吃的差也没关系。
我是明白这两位老人带孩子的“粗心大意”。爷爷常拿着手机刷视频,有时晚上八九点睡着了(妹妹还在加班),孩子跑出去玩,他们也不知道,有两次还是好心邻居给送了回来。
妹妹每次出现家庭问题,就会打电话给我们。有一次快半夜了,她又打来电话,哭诉妹夫又怎么怎么了。我听见电话里,不止听见她们夫妻俩的吼叫声,还夹杂着孩子的哭声。
那么晚,孩子还承受着这样的“恐惧”。她们还为那些该死的琐碎争吵,想想多么悲哀。
即使,我告诉她:
没有人对你的孩子真正负责,即使有老人帮你带孩子,但你又遇到这样“没有安全意识”的老人。你要么选择接纳,要么自己带孩子,让老人享清福。
孩子的一系列问题,不管学习还是生活习惯上的“恶性”都是你们造成的。
妹夫玩游戏成瘾,并且早期上学时代就是一个常上网吧的人,这些婚前你都知道。以前你们一起玩。现在有了孩子,你成熟了,他还原地踏步。怎么办?要么接纳,静待花开(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要么独自成长,乘风破浪。
平时我们要多读读书、多听听好课、写写文章也不错(我推荐书籍,喜马拉雅、简书等等),就是不要再把精力耗在负面事物上了。
可是,她听了也只是听了。做,一点没做。手机里还是游戏,视频这些app占了一半(她平时也玩游戏)。几年下来问题始终在那放着。
通过她们的比较。都是三十几岁,这里就不要再说原生家庭怎么样了。原生家庭只决定我们的前半生,至于后半生怎么样还是靠自己。余生,我觉得有两件大事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婚姻和阅读。
婚姻对于整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夫妻之间和和睦睦,老人跟着欣慰,孩子更有安全感,整个家也似“如沐春风”;夫妻间总争吵连绵,恶语相向。可想而知,老人跟着唉声叹气,孩子也担惊受怕,整个家也如“寒风瑟瑟”。
婚姻生活如一门哲学,很多东西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学,不是结了婚就完事了。结婚是恋爱的结束,也是经营“家庭”的开端。
还有一个就是阅读。外甥女和妹妹虽然所受教育不同,不能直接影响她们后来的路。我们也见过学历低的人也能风生水起,为孩子做榜样。也见过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也就那么一回事。
其实,她们最大的区别,便是阅读。一个爱读,一个不爱。
爱读书的人,会利用平时空余时间读读书,学习能力强一点,越读越会思考,继而能解决问题。
不爱读书的人,平时的空余时间可能就被那些“杂七杂八”的软件所“束缚”,越玩越没有思考。问题始终在那放着。
这样的区别,时间久了,终究不一样。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读书写作,热爱生活的全职妈妈。余生梦想:能写会读,能自律,再成为孩子口中“还不错”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