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有一缕淡,恍恍惚惚,悠悠扬扬,初秋的上空有一帘雨云,飘飘忽忽,簌簌而至。
9月的第一天,约二三知己,选个雨天,去园林小坐,喝茶,听雨。
穿过小街小巷,七拐八绕,在小巷的深处寻到苏州的名园之一艺圃。
艺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典私家园林建筑,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第一任是进士袁组庚,草创了艺圃(当时名“醉颖堂”)。他雅洁自好,弃官归隐,深受后人敬仰。第二任主人是文震孟,是个状元郎,秉公为政,最后官至大学士。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园归山东莱阳人姜埰,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触怒崇祯皇帝,于是辗转寓居苏州,成了艺圃的第三任主人,真可谓是数易其主,才造就了今日的艺圃,2006年05月25日, 艺圃作为明代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园子不算大,也就几亩地的光景,几乎可以一眼进入眼底,记得年少的时候,经常会到这里来,吹吹风,赏赏荷,淋淋雨,晒晒太阳。每次眼里都会落下不同的风景,每次都会记忆尤深,虽然来过很多次,仍旧会迷路,会在小巷里转悠,没有一点熟门熟路的感觉。
初秋的午后,整个园子安安静静,没有鼎沸的人声,也没有望不见的人海,有的只是我们几个人的款款走来,穿过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刚下过雨,地面湿漉漉地,亦步亦趋,走过几扇圆洞形的门,就来到了茶室,选了一个临窗的桌子,泡了茶,抬头望去,一池秋水,一座水阁,一座青石小桥,一座假山把园子里的精巧别致点缀的恰到好处,像一幅铺就的画卷,静谧时光从这里走来。
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缕阳光,从云缝里一点点钻出,淡淡地,却也让人燥热了几分。
满池的荷,却还在初秋的季节里绽放着,硕大的绿叶下,婷婷玉立着娇翠欲滴的荷花,一朵二朵三朵,纯粹又傲娇,绿色葱茏间看不到一丝残荷的颓败,也看不见花蕊荷叶的凋谢,只有那静静的风,轻轻拂过,吹皱满池里的一帘荷香。
一尾尾五彩斑斓的鱼惬意地在荷叶边游弋着,撒着欢,瑛看着游来游去的鱼群,嘀咕道:如果有东西喂一下,就好了。包里正好有一包饼干,拿出来,让瑛很是喜欢,她一点点用手碾碎了,轻轻洒入水中,满池的鱼呼啦一下都游过来,争先恐后地抢着食儿,一条金色的大鱼,威风凛凛地游过来,一个跳跃,把吃食吞入口中,围着打转的小红鱼,抢不过,只有羡慕的份,一次次放入水中,一次次争先抢食,大红配大绿,虽然俗了几分,却把满池的灵动,满池的相辉趣印成景,由衷地美极了。
与瑛四处转悠,三开三进的院落,正门有门厅,门厅有小弄,门廊通住宅。楼上的门窗紧闭着,那一定是主人的居室,可惜我们找了好半天也没看到楼梯在哪里,不知如何才能上楼?看到门廊里有一些门,我们也会打开来看个究竟,抑或是趴在门缝里看风景,还生出许多无谓的联想。
曾经几次三番的想选个雨天,听雨赏花,一直不能如愿,相谈正欢间,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喜的我们拍手叫好,那一道道 雨帘从屋檐下像帷布一样悬挂下来,晶莹剔透,满池的水落满了涟漪,一圈圈,一曼曼,恬淡幽雅极了。
跑到廊下,透过一方寸间,看到了雨中的芭蕉,想起了雨打芭蕉的诗句:“雨打芭蕉叶带愁”、“独坐窗前听风雨, 雨打芭蕉声声泣”、而我更喜欢李清照的诗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此时此刻,一种“风淅淅,窗下芭蕉灯下客”的意境油然而生,太喜欢这样的味道了,太喜欢这场雨了,真想把所有雨中景色带回去,真想这场雨能一直这样下着,不眠不休,不觉间,似乎自己也成了雨中的诗人,枝枝曼曼的心绪在这里绽放出最美的风景。
雨越下越大,满院的雨水打在青石板的地上,溅起的水花,像一首交响曲,在这个午后,到底是陶醉了你我的心,如了你我的愿。
邀二三知己,去听一场雨,去赏一池荷,去茗一杯茶,一言一诗一心境,我心足耶……
2018.8.31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