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不同的状态,也有与这三种状态对应的三个认知层次,其中,有没有信仰是判定人生是否能达到生命状态与是否具有高层次认知的唯一标准。
所谓信仰即是人对生命意义最根本的认识,也是人生命过程中秉持的最基本的理念。因为最根本,所以也最抽象,因为最根本,所以影响也最全面,因为最根本,所以也最简单,也就是信仰具有抽象性、全面性和简单性等特征,尤其是信仰作用的全面性,使得信仰往往与宗教相关联,但是,从二者的关系看,宗教必然以信仰为核心,而信仰未必就成为宗教。
信仰的抽象性是指信仰是人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概括,信仰的全面性是指信仰对人的生命具有的全方位全面的影响,信仰的简单性指的是信仰很容易在人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
人如果处于生存、生活中的状态以及对应层次,就不会有、也不需要有信仰。
处于生存状态,人的行为就表现为蝇营狗苟的样子,终日里都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任何事情,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更别说社会的、自然的,短视、现实就是必然的表现。
处于生活状态,人的行为有了一定的选择性,有了较宽的范围和较多的联系,但是如果没有生命层次的提升,也不会有深刻的认知与思考,也就不会有很清晰明确的理念。
所谓生命层次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系统的思考,也就是从思考时间维度思考生命过程,从空间维度思考生命价值,这种的思考需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思考的自主性,也就是信仰是自主意识主导下自由思考的结果,这样才能体现人的思想自由和灵魂自由,自由的灵魂才需要通过自由的思考找到归宿。
许多人相信宗教,并不是相信宗教秉持的信仰,而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被功利所束缚,因为,宗教的确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所以这样的人未必有信仰。
而有些人恰恰看到了宗教具有的功利性、实用性,把其自以为是的信仰包装成宗教,用灌输的方式令他人接受这种所谓的信仰,根本的目的是控制他人的思想,这样就能控制他人的言行,就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
所以,人一旦没有了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信仰,无论是被人操控导致自由思想缺失,还是自身没有自主意识而缺失自由思想,都会没有信仰。
信仰并不只是影响个人行为,而且也对社会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人有信仰即会在行为中表现出稳定清晰的特征,也就是人的个性突出鲜明,这样就利于与他人形成互信,就能够明显降低、减少社会关系成本,维护社会稳定,所以就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信仰本质上是人生命价值的追求,自由思想的结果就是价值多元、信仰多样,但只要保持思想自由,就不会造成信仰对立对抗,就能够在思想碰撞中使自己的信仰合理化,而如果控制思想自由度,结果就是信仰僵化,加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