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
- 私家园林的开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住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盛期,到了清明两代,在北京,凡王府和富有的官宅中多附有园林。
- 私家园林最发达的集中在南方地区,原因有三。一是自然方面,建造山水园林需要山、水以及植物,南方地区多产石料,水源丰富,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提供了大量的便利;二是经济方面,造园需要花费钱财,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南方作为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的地区自然更能满足造园的经济需求;三是人文方面,园林是一种文化建设,而江南自古文风盛行,特别在宋朝廷南迁之后,盛行文人画和山水诗,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 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1)在布局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按照功能的需要不规则地安置厅堂、楼阁等,并且在这些建筑物之间进行连接时多用曲折弯曲的小路而非径直的大道;(2)善于仿造山水的形象,例如造山之时使其像天然山脉一样有高有低,有主有从,造水之时水池形状切忌方正,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3)讲究园林的细节处理。
- 中国古代园林的表现手法:(1)象征与比拟,比如孔子以山水比拟人格,莲荷象征君子等;(2)引用各地名胜古迹,例如苏州私家园林中常于庭前屋后立石峰五块表示五岳;(3)应用诗情画意,例如苏州拙政园中有一阁取名“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
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是建筑的群体性。如果以单栋房屋来看,它们的体形多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体量也不大,但是由这些简单的房屋却能够组合成住宅、寺庙、宫殿等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四合院就是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
-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门形制和规模与主人的地位有关,但是基本特征都是由单栋房屋放在四面围成一个内向的院落。
-
云南白族住宅也是四合院的形式,但是由于当地的地理、其后的原因产生了一些与内地四合院不同的特点。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三坊一照壁”——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楼房屋,照壁是一字形或有主从之分的墙壁。当照壁变为坊时,就是另一种住宅形式,叫“四合五天井”。
- 南方天井院的形式时四周的房屋被连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天井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门,这种形式叫“三间两搭厢”,当高墙也变成房屋之后,就叫做“对合”。
-
窑洞四合院。在陕北、甘肃东部、山西中部与南部等地区农村通常挖洞造屋,形成了窑洞四合院。
-
福建圆楼是用周围相连的房屋围成一个圆形庭院,一个大型的圆楼里面可以容纳几十户人家,数百人生活。圆楼兼有安全防卫的作用。
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
- 乡土建筑就是农村的建筑,不但包括人们熟知的民居,即住宅,而且还有寺庙、祠堂、学堂、书院、商店、村楼、戏楼、寨门、桥、亭等类型的建筑。村落的规模远比不上城镇,但它却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农民生活的聚落。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乡村往往是按血缘形成的一个家族的聚居地。
- 中国古代乡土建筑中除了典型合院式住宅外的几种各具特色的建筑:(1)吊脚楼,主要在贵州省的东南地区,主要特征为依山势而建,柱子随山势高低长短不同地架立在陡坡上。房屋的下层多空畅而不作隔墙,里面做猪牛等牲畜棚和堆放农具与杂物;(2)干栏房,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形式就是干栏式住宅,吊脚楼也是其中一种,更为典型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居住的竹楼;(3)蒙古包,主要在内蒙古蒙古民族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它是为适应游牧生活方式而创造的住宅形式,平面为圆形,用木条编成可以装拆的框架,在框架外面包上羊毛毡。一个毡包直径约在4-6米,高2米,一侧开门,中央顶部留有圆形天窗。
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
- 牌楼又称牌坊,起源于古代的里坊之门,通常位置显著,多被安置在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通衢大道的两头。根据作用不同,牌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标志性牌楼,通常立于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群的前面,作为这组建筑的一个标志;(2)大门式牌楼,作为院门属于建筑的一部分;(3)纪念性牌楼,为了纪念和表彰某人某事而专门兴建的牌楼;(4)装饰性牌楼。
- 华表起源于谤木,所谓谤木就是在大路街口交通要道外竖立木柱,专供臣民书写意见之用,后来逐渐演变为交通路口的标志。华表由柱头、柱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 影壁又称照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里面或者外面的一堵墙壁,它面对着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影壁由壁顶、壁身与壁座组成,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
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
- 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早期是在不损坏被装饰的构件在建筑上起结构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构件原有的形式加以雕琢,例如柱子做成上下两头略小的梭柱,横梁加工成中央向上微微起拱的月梁,梁枋穿过柱子的出头加工为菊花头、蚂蚱头等有趣的形式。但后来有些装饰构件慢慢失去了它们原来的结构作用而变为纯粹的、附加的装饰,例如宫殿大门上的钉头曾经是为了加固大门的铁钉,现在只是作为装饰,甚至有时会简化成金色化成的圆点。
- 建筑装饰的内容有些具有丰富的含义,例如屋脊上的鸱吻形,因为古代木结构的建筑容易受天空雷击而遭火灾,古人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建筑上雕刻能够喷水的生物以期免于火灾。
- 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1)象征与比拟,包括形象比拟、谐音比拟、数字比拟;(2)形象的程式化;(3)在装饰中加入故事和情节。
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
- 龙是人类创造的神物,是由多种动物所组成的一个复合形象,基本上在汉朝以后就有了基本的定型,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共同的象征。龙生九子本质上是龙的变异形象,包括螭吻、嘲凤、椒图、螭首、赑屃(bì xì)、金猊等。自西汉刘邦之后,龙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因此统治者往往严禁民间使用龙的装饰。
- 在动物装饰中,除了龙之外第二多的就是狮子了。狮子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此后狮子的造型广泛用于大门两边做守护神以及用在建筑的装饰里,形象既有凶猛严肃的,也有温驯呆萌的。不同于龙的形象为帝王所垄断,狮子成为了民间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吉祥动物。
- 我国民间艺术工匠在装饰艺术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种“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创作原则,意思是说在设计花纹时,无论是花草藤蔓、水纹云气,都不必受它们自然形态的约束而可以任意安排,可以在枝上直接生出花朵,花朵中又可以长出叶子,叶子上还可以生出枝干,其目的就是要创造出热闹而丰富的构图。
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
-
紫禁城的色彩。(1)为什么是黄色屋顶和红色屋身?黄色自古以来被当作是居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黄色袍服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之感,民间也将红色作为喜庆颜色。(2)如何使用色彩达到宫殿的效果?紫禁城使用色彩的对比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金黄色的琉璃瓦,用青绿彩画和大红的柱子、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几位富丽堂皇的总体效果。
- 园林建筑的色彩。园林建筑追求一种清静无为、淡泊雅致的意境,因此多采用冷色调——室外的建筑是白色的墙,灰黑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和立柱,植物讲究四季常绿而非色彩鲜艳;室内则是白粉墙,褐色的梁架,黑色的望砖配上木料本色的家具,连墙上的挂画、几案的摆设都是素色的,唯恐破坏了自然的意境。
- 寺庙建筑的色彩。寺庙建筑的环境色彩力求一种宁静肃穆的效果,室内则多用金色、红色及其他彩色,象征佛教天国的繁荣富华。
- 乡土建筑本身的色彩并不考究,多朴实无华,但是它们在自然山川、植物的环境中被衬托得分外醒目而清新,尽管村里的建筑都是白墙黑瓦,但是它周围的山川植物形成了丰富的色彩环境。阳春三月,油菜花盛开,大地一片金黄‘五月收了菜籽,插上稻秧,顷刻间,大地又换上一片翠绿······
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
- 风水学是古代选择环境的学问,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有其人文价值。古代有很多的风水学著作,有的自相矛盾,而有的则作为选择地理位置的规则一直被遵守着。总体来说,风水学中的理想环境应该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如此即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
第十九讲 国徽上的天安门
- 建筑的价值。建筑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而古建筑最主要的价值是记载功能——这个建筑环境里会经历许多事件,关系到许多的人,这些事件和人物因而也能够通过建筑这个物质环境而被保存和记载下来。
- 古建筑的保护。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一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于1985年成为本公约缔约国之一。在古建筑的保护上依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文物保护法》进行。
在进行文物保护时的原则:一是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二是进行保持原状的修复。
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从上世纪的20年代开始就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这一学科的创始人与奠基人,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为祖国培养出众多人才。
读后感
本书分为二十章,即二十讲,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介绍,同时配以精美而适合的图片,有助于与知识的理解。作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有些地方有些难,但是作为专业读物的话内容不够系统和详尽,讲的更多的是建筑文化而非建筑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