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难以举例,但无需举例也完全不影响理解的章节。
和大怨,必有余怨。如果想要调和巨大的怨恨,其结果是,一定会有无法调和的部分。除非,物理意义上完全对称,一分为二。但这是不可能的。
在安安静静听朋友讲述和前东家的纠葛的时候,我不敢开口。同样的故事,我听过另一个版本。并不是朋友讲的不对,也不是前东家讲的不对,纯粹是各有立场。当然,也各有得失。如果有人不怕死的想要把两方撮合到一起来捋一捋,完全可以想象,那场面一定非常之难看。
和大怨,必有余怨。
唯一可能让事情好看一点只有两个解决方案。要么大家旧事不提,重新开始,或者相忘于江湖老死不相往来。要么,吃亏的一方(实际情况是,各自有占到便宜,也各自有失去或者被伤害的部分。)放下,包容,不去过问纠结。这需要双方都把得失放下,但这要求很高,对双方要求都高。
所以现实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有两种。一种是老死不相往来,绝口不提旧事。一种是吃亏的一方彻底放下,不再追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有德司契。吃亏的一方明明手里有把柄有追诉的理由,但是彻底放下不再追究,是以有德。有说的过去的,足够充分的理由论是非曲直而不用,只是拿着手里的账单小本本但不行使权力,是以有德。我有理,我受到了伤害,但我不追究,是以有德。能做到这点,已如同上善若水,上德不德。
无德司彻。做不到的呢?做不到有德司契,就总想争个对错论个曲直或者讨个说法。总想要谈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吃亏也想要吃到明面上。结果只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不但得不到公正,还惹一身骚。事实如此,越是想要论个曲直的,最后讨来一身气。因为便宜都已经占过了,又怎么会让你在嘴上还得到个好处呢。实质性的便宜都占了,还愿意让你在嘴上讨到好处吗。不可能,也不会。
不公平吗?不公平。但没办法。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斤斤计较的人在世界面前照出来斤斤计较,不跟你计较的因着想要“司彻”也会想跟你battle,人性如此。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解】
调和巨大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怨恨。以德行去回报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解决方式呢?
因此,圣人拿着借据,而不向欠债者讨债。有德行的人就像主管合同的人那样不会索取什么,没有德行的人则像主管税收的人那样总是苛求人们付出点什么。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亲疏之分的,但它总是会帮助善良的人。
简单来说,当政者不可激化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在百姓中积累怨气,如果以征收赋税的方式压榨百姓或者采用刑罚去限制百姓,就会增加百姓的怨气。因此,当政者应该如同圣人一般“无为而治”,以德行教化民众,给予而不索取,亲善而不扰害,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任刑者失人情,必有余怨及于良人也。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言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
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也。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但刻契为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同也。